“大概要晒三四天,”张轩估算着秋季的日照时间,“每天早上把果子铺上去,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要把果子翻一遍,让另一面也能晒到,傍晚太阳落山前,要把果子收起来,放在干净的陶盆里,盖上树叶,免得晚上受潮或者被野兽偷吃。”
“还要翻啊?”翠有些惊讶,在她看来,晒东西就是“一放了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
“对,必须翻,”张轩点点头,“不翻的话,,都要细心,一步都不能少。”
接下来的几天,部落里的妇女们几乎都围着果干架子转。每天天刚亮,叶就带着大家把果子搬到架子上铺开;中午太阳升到头顶,她们就拿着小树枝,小心翼翼地给果子翻面,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傍晚太阳西斜,她们又赶紧把晒得半干的果子收进陶盆,搬进土坯房存放。
部落里的孩童们也成了“小帮手”,他们虽然力气小,不能帮忙搬果子,但会主动在架子旁巡逻,赶走试图啄食果子的小鸟,还会提醒妇女们“太阳要到中间了,该翻果子啦”。老人们则坐在一旁,看着忙碌的晚辈和渐渐变干的果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活了一辈子,从未想过野果还能这样“留住”,轩神带来的惊喜,总是一件接着一件。
第三天下午,张轩路过果干架子时,叶兴奋地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几片晒得半干的苹果片:“轩神,您看!这果子真的变干了,摸起来软软的,一点都没烂!”她把苹果片递到张轩面前,阳光透过苹果片,能看到里面细密的纹理,带着淡淡的果香。
张轩接过一片尝了尝,酸甜的味道还在,口感却变得有嚼劲,比新鲜果子少了几分水润,多了几分醇厚。“快好了,再晒一天,让水分再少一点,就能长期放了。”他笑着说,“晚上收的时候,可以找个陶瓮,把晒干的果干装进去,盖上盖子,放在干燥的地方,冬天想吃的时候随时拿出来。”
叶点点头,转身就去和其他妇女分享这个好消息,大家都激动地围过来看半干的果干,有人忍不住拿起一片放进嘴里,酸甜的滋味让她眼睛一亮:“好吃!比新鲜的还甜一点!”其他人也纷纷品尝,一时间,架子旁充满了欢声笑语。
第四天傍晚,果干终于晒好了。苹果片变得皱巴巴的,却带着诱人的暗红色;梨片呈淡黄色,散发着清香;山葡萄缩成了小小的紫黑色颗粒,像一颗颗玛瑙;红果则变成了深红色的小方块,酸甜可口。妇女们小心翼翼地将果干收进早就准备好的陶瓮里,陶瓮是之前烧制的,口小肚大,正好适合储存食物。叶在陶瓮口盖上一片干净的兽皮,再用绳子扎紧,笑着说:“这样就能放到冬天啦!等下雪的时候,拿出一片果干吃,肯定比冻硬的兽肉好吃!”
张轩看着装满果干的陶瓮,又看了看部落里众人脸上的笑容,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果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给部落人带来的“希望”——他们开始明白,只要肯动脑筋、找对方法,就能对抗自然的限制,让生活变得更好。
当天晚上,部落举行了一场小小的“庆祝会”。首领石把晒好的果干分给大家,每人都能拿到一小把。老人们慢慢咀嚼着果干,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孩童们把果干放进嘴里,眯着眼睛,脸上满是幸福;青壮们一边吃着果干,一边讨论着明天要去更远的地方采摘野果,多做些果干储存起来。
叶坐在张轩身边,手里拿着一串晒好的山葡萄,递给张轩:“轩神,您尝尝这个,晒过之后特别甜。”她的眼神里满是感激,“以前我们总怕冬天饿肚子,现在有了熏肉,又有了果干,再也不用怕了。”
张轩接过山葡萄,放进嘴里,甜甜的滋味在舌尖散开。他看向远处的篝火,部落里的人围坐在篝火旁,吃着果干,聊着天,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焦虑和惶恐。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让身边的人过得安稳、幸福,而自己,也能在这原始的世界里,享受这份简单的美好。
“以后,我们还能做更多的果干,”张轩看着叶,又看向在场的所有人,“等我们学会了种植,种出更多的果子,就能做更多的果干,不仅冬天能吃,平时也能当零食。而且,除了晒,我们以后还能尝试用其他方法做果干,让果干的味道更多样。”
众人都兴奋地鼓起掌来,首领石站起身,举起手里的陶碗(里面装着开水),大声说:“感谢轩神!是轩神让我们有了火种,有了熟肉,有了陶器,现在又有了果干!以后,我们都听轩神的话,跟着轩神好好过日子!”
“听轩神的话!好好过日子!”所有人都跟着喊道,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篝火跳动,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张轩看着这一幕,嘴角也微微上扬。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还要教会部落人煮食物、建厕所、织网捕鱼……一步步让他们摆脱原始的生存状态,走向更安稳的生活。而眼前这一罐罐酸甜的果干,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里程碑,见证着部落的成长,也见证着他在这个原始世界里,用天启之力书写的传奇。
夜深了,庆祝会渐渐散去,部落里的人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回到自己的土坯房休息。张轩回到自己的三层石楼,看着窗外的月光,又看了看放在桌子上的一小罐果干,拿起一片放进嘴里。酸甜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带着阳光的味道,也带着生活的温度。他知道,这个秋天,部落不仅收获了食物,更收获了信心和希望,而即将到来的冬季,也将不再是可怕的考验,而是一段安稳、温暖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