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高层“默许”甚至“鼓励”的“4号”副总长,
开始有条不紊地执行他的计划。
他再次“召见”了那位在总院会议上积极发声的王医生。
这次会见安排得更加隐秘,
在一处不显眼的茶室雅间。
副总长显得平易近人,亲自给王医生斟茶。
“王医生,你们上次反映的情况,我很重视。”
副总长语气温和,带着长者的关怀,
“学术界有质疑、有探索精神,是好事。科学就是在不断质疑和验证中前进的嘛。”
王医生受宠若惊,连忙说:
“副总长,您过奖了。我们只是本着对科学、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副总长摆摆手,打断他,意味深长地说:
“负责,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甚至……要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负责啊。”
他话锋一转,
“一项可能造福亿万患者的技术,如果因为过于强调保密而束之高阁,
甚至因为不透明而引发国际社会的误解、猜忌,那将是我们国家的损失,也是人类医学事业的损失。”
他看着王医生,眼神深邃:
“有时候,压力来自外部,反而能促成内部的共识和突破。
你们作为有国际视野的专家,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适当的学术交流渠道,
将这种特殊的医学现象及其引发的思考,
与国际同行进行一些……建设性的探讨?
让真理越辩越明嘛。这也能展现我们国家开放、自信的态度。”
这番话,看似鼓励学术交流,
实则将“捅到国外”的意图包装得冠冕堂皇。
王医生心领神会,激动地说:
“副总长,您说得太对了!我们确实应该让世界听到中国医学界的声音,不能闭门造车!
我回去就联系几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同行和期刊编辑,
以学术探讨的名义,把案例的一些非核心信息和分析分享出去!”
“嗯,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好尺度。”
副总长微微颔首,最后叮嘱道,“要以促进理解、推动合作为出发点。”
得到“上方”的明确“指点”,
王医生等人行动更加大胆和迅速。
他们精心挑选了一些看似客观、实则充满引导性的“病例摘要”和“学术评论”,
通过非正式渠道,
投递给了几家在国际医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和一些素有“合作”关系的海外媒体记者。
这些材料刻意隐去了敏感信息,却大肆渲染技术的“神奇效果”和目前的“封闭状态”,并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医学伦理”、“技术垄断”和“全球共享”等敏感领域。
这些带着特殊使命的“学术种子”,
被悄然撒向了国际舆论的土壤,只待合适的时机,
便会破土而出,掀起一场针对中国核心技术保密的狂风暴雨。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4号”,
则隐藏在幕后,冷笑着期待局势的失控,
以便他乱中取胜。
他不知道的是,一张反制的天罗地网,已经在他周围悄然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