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沈棠正准备去实验室,杨雪匆匆跑来,递给她一份盖着政治部印章的通知。
“沈工,刘政委批示,今天上午九点,在机关小会议室召开‘长城’项目核心骨干人员座谈会,请您务必参加。”
沈棠接过通知,扫了一眼参会名单,除了她和几位项目组长,还有陆铮、高峰,以及几位分管技术和后勤的副职领导。刘浩天亲自主持。
“座谈会?”沈棠微微蹙眉。在这个节骨眼上,新政委突然召集项目核心人员开会,目的绝不简单。是例行了解情况,还是另有所指?她想起昨晚陆铮转达的高峰的提醒,以及刘浩天对她判断中毒依据的追问,心里升起一丝警惕。
上午九点,小会议室里气氛严肃。刘浩天坐在主位,面前放着一个笔记本和茶杯,神色平静。与会人员陆续到齐,各自落座,没人交头接耳。
会议开始,刘浩天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同志们,我初来乍到,对‘长城’项目的具体情况了解不深。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一线同志的声音,了解项目最新的进展、存在的困难,尤其是……安全保密方面,还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大家放开谈,畅所欲言。”
几位项目组长依次汇报了技术进展和常规问题,内容都中规中矩。刘浩天听得很认真,偶尔插话问一两个技术细节,显得很专业。
轮到沈棠发言时,会议室安静了一瞬。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地投向她。
沈棠深吸一口气,平稳地汇报了“天眼”系统近期在恶劣环境适应性方面取得的一些突破,语气客观,用词谨慎。她刻意避免提及任何与赵青山案相关的敏感信息。
刘浩天听完,点了点头,看似随意地追问了一句:“沈工,听说‘天眼’系统的预警模块,对异常行为模式的识别很灵敏。这次赵青山同志事发前,系统有没有捕捉到……任何值得关注的异常信号?哪怕是很微弱的?”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平静的表面。陆铮和高峰的脊背几不可察地挺直了一些。
沈棠心中凛然,面色不变,从容回答:“报告政委,系统确实记录到一些数据波动,但都在正常环境干扰范围内,经过分析,均已排除威胁可能。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赵青山同志事发前,系统曾预警其异常行为。” 她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监控存在,又否定了直接关联,将“异常”归结于环境干扰。
刘浩天深深看了她一眼,没有继续追问,只是在本子上记了几笔,然后转向下一个议题:“嗯,技术上的事,你们是专家。我强调的是,安全工作要万无一失,尤其是人的思想动态,技术手段再先进,也要靠人来落实……”
座谈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散会后,刘浩天单独留下了陆铮和高峰,显然还有事要谈。沈棠和其他人一起走出会议室,能感觉到背后有几道目光一直跟随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