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彻底与世隔绝,成为了院中之院。
厚重的窗帘终日紧闭,只有排气扇低沉的嗡鸣证明着这里并非空置。
楼内,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白昼与黑夜的界限模糊,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利剑”小组的攻坚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沈棠草图上的构想虽然精妙,但落实到具体参数和材料上,困难重重。
最大的难题首先出现在发射筒材料上。
沈棠设想的是采用一种新型高比强度复合材料,
既要足够轻便单兵携带,
又要能承受极高的膛压和高温燃气冲刷。
材料组的小孙和小陈在实验室里泡了三天三夜,
尝试了多种树脂基体和纤维增强方案,
不是强度不达标,就是耐温性不够,
或者工艺过于复杂根本无法实现小批量生产。
“沈工,您看这个数据,”
小孙顶着两个黑眼圈,指着记录本上曲折的曲线,声音沙哑,
“热压罐成型后,层间剪切强度还是不够理想,
模拟膛压测试到百分之七十就出现分层了。”
老周拿着一个失败的样品,
对着灯光仔细查看,
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材料是轻了,可也太‘脆’了,战场上磕磕碰碰,可靠性怎么保证?”
沈棠看着疲惫的团队成员,
没有急于下结论。
她拿起失败的样品,用手指感受着材料的质感,又仔细查看了微观结构照片。
“也许我们的思路错了,”
她沉吟道,
“不一定非要追求单一的极致性能。能不能尝试功能梯度材料的思路?
在承受高压的关键部位用高强高模量纤维,其他部位适当降低要求,兼顾韧性和轻量化?”
这个思路让众人眼前一亮。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复杂的工艺设计和计算。
小红楼里的灯光,又亮了一个通宵。
尽管保密措施严格,但小组成员总要吃饭。
食堂成了唯一能与外界产生微弱联系的场所。
沈棠和团队成员们总是错开高峰期,坐在角落匆匆用餐,很少与人交谈。
这天中午,沈棠去得稍晚,食堂里人已不多。
她打好饭,刚坐下,一个身影就坐在了她对面——是研究院党委的齐副书记,一位平时笑容可掬、但眼神锐利的老革命。
“小沈啊,最近气色不太好啊,要注意休息。”
齐副书记关切地说,
目光却似有若无地扫过沈棠放在桌边、印着“保密”字样的文件夹,里面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演算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