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意外”的发现(1 / 2)

阳光透过玻璃窗,

在后勤处办公室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周晓芸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正低头认真核对着厚厚一叠物资清单,算盘珠子在她指尖发出清脆规律的噼啪声。

她今天穿了一件洗得发白的列宁装,齐耳短发梳得一丝不苟,

嘴角习惯性地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

偶尔抬头和对面桌的老会计王大姐讨论几句账目问题,

神态自然得就像任何一个沉浸在年终琐碎工作中的年轻干事。

“今年这棉布定额又紧了,得精打细算才行。”

王大姐推了推老花镜,叹了口气。

“是啊王姐,咱们仔细点,优先保障一线和困难家属。”

周晓芸应和着,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秀的字迹。

窗外,大院广播正播放着激昂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隐约传来,一切都笼罩在一种看似寻常的忙碌与平静之中。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流早已汹涌。

师部作战值班室内,电话线路高度繁忙,一道道加密指令悄无声息地传达下去。

侦察连的骨干化装成水电工、绿化工,散布在目标旧车间周围,控制了所有制高点和必经之路。

通往旧车间的路上,看似随意堆放的建材后面,隐藏着录音设备和望远镜。

旧车间内部,更是布下了天罗地网,每一个角落都在监控之下。

陆铮坐镇临时指挥点,脸色冷峻,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等待着鱼儿上钩。

沈棠则在研究院的保密室里,亲自“炮制”那份关键的诱饵。

她选用了一种特殊的、带有微弱化学标记的纸张,仿照研究院实验报告的格式,精心编写了一份关于“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阶段性突破”的假报告。

报告中,她巧妙地嵌入了几处看似不起眼、实则极易追踪验证的“关键技术参数”,

并特意提及“首批次验证件将于三日后在后勤处旧机修车间进行小批量环境适应性测试”。

报告封面上,赫然盖着“绝密·内部参考”的红色印章。

她将报告密封在一个标准牛皮纸档案袋里,交给了刘所长。

全院秋季物资盘点工作如期展开,后勤处一片忙乱。

各科室都需要清点资产,核对账目,将闲置或待报废的物品集中登记。

旧机修车间因为堆放了不少历年淘汰的旧机床和积压物资,也被列入重点盘点范围。

这天下午,

后勤处长在处务会上宣布:

“各科室把手头急需盘点的硬骨头报上来,处里统一协调人手,集中攻坚。尤其是像旧机修车间那种地方,东西杂,灰尘大,需要细心和体力好的同志。”

周晓芸主动请缨,声音清脆:“处长,旧车间那边我比较熟,去年清点过一部分,让我去吧,再配个人搭把手就行。”

她的请求合情合理,态度积极,丝毫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处长赞许地点点头:“好,那就小周负责,再让仓库的小李配合你。注意安全,把东西登记清楚。”

计划的第一步,顺利得近乎完美。

第二天一早,周晓芸和仓库保管员小李推着一辆平板车,

来到了位于大院西北角的旧机修车间。

车间大门锈迹斑斑,推开时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里面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灰尘和金属锈蚀的混合气味。

废弃的车床、铣床像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阴影里,

角落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废旧零件和木箱。

小李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有点怕这种地方,嘟囔着:“周姐,这地方阴森森的,咱快点干完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