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第三条鱼浮出水面!(2 / 2)

获取重磅“情报”后,

“夜枭”的通讯频率和焦虑感明显上升。

他不再满足于死投,开始冒险尝试更快速的通讯方式。

他利用仓库办公室的电话,试图拨打另一个紧急联络号码。

这个号码经过技术追踪,发现是省城某大学图书馆的公共电话!

专项小组没有拦截,

而是采用了更高级的策略:

信道模拟与控制。

信号劫持与模拟: 当“夜枭”拨打该号码时,通讯站的设备悄然将其呼叫转移至一个由专项小组控制的、模拟目标电话铃声和环境的虚拟终端。

语音诱导与录音: “夜枭”听到“接通”信号后,

会按照预设的暗语快速汇报:“老家来信,需要新的工具书。”

意思是急需新的指令或传递方式。

虚拟终端会模拟一个经过处理的、非真人的声音应答:“近期查严,老地方,老方式,等。”

然后挂断。

整个过程极短,

难以追踪真实来源,但全程被录音分析。

技术指纹采集: 这次通话,

让专项小组成功捕获了“夜枭”通讯设备的更多电子指纹和信号特征,

为后续追踪和定位其他可能节点提供了关键数据。

同时,

对“死投”树洞的监控发现,

取货的“农民”频率增加,

且有一次他取货后,

没有直接离开,

而是到了县城的一家照相馆,

将一些“胶卷”交给了照相馆老板!

第三条鱼浮出水面!

照相馆很可能是另一个中转站或技术处理点!

专项小组没有动照相馆,

而是秘密部署了更高清的隐蔽摄像头和无线电监测设备,

监视其所有进出人员和通讯。

陆铮和沈棠认为,

仅靠外部监控和“饵料”还不够,

需对“夜枭”施加心理压力,迫使其犯错。

沈棠利用辅导班的机会,

在一次讲解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与保密通讯原理时,

“无意”中提到了“某些看似原始的通讯方式,

如公共电话、死投,其实在现代化监控技术下漏洞百出”,

并举例说明了信号追踪和密写分析的基本原理。

她讲得云淡风轻,但目光偶尔扫过“夜枭”,发现他听得极其专注,额头微微见汗。

此外,

大院里的气氛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保卫处组织了一次全员消防和防爆演习,

演习区域涵盖了仓库区和研究院外围,

战士们检查消防设施、巡查可疑物的频率明显提高,

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夜枭”感觉行动越来越困难。

他还“偶然”听到仓库老职工闲聊,

说最近上面要来检查安全保密工作,

尤其是涉密载体的管理。

这让他处理到手的那份“纪要摘要”时,更加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