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在全体社员好奇、期待、怀疑交织的目光注视下,第一台赵大队长命名为红旗牌人力脚踏脱粒机,在打谷场中央组装完成了!
它看起来有些粗糙笨重,主体是厚实的木头框架,沉重的铸铁飞轮,镶嵌着铮亮铁齿的滚筒,倾斜的铁丝网平台,以及一个结实的脚踏板。
但结构清晰,透着一种实用的力量感。
沈棠亲自示范。
她将一小捆谷穗均匀地铺在倾斜的平台上。
然后,一脚踩下踏板!
沉重的飞轮在曲柄连杆的带动下开始旋转,积蓄动能。
随着沈棠有节奏地踩踏,飞轮越转越快,通过皮带传动,驱动着钉齿滚筒发出“嗡嗡”的声响,高速旋转起来!
沈棠将谷穗缓缓推入高速旋转的钉齿滚筒下方。
“唰!唰!唰!嚓嚓嚓……”
一阵密集而清脆的打击声响起!
只见金黄的谷粒如同暴雨般,从铁丝网栅格里簌簌落下,迅速在
而脱净了谷粒的秸秆,则被滚筒的旋转和平台的倾斜角度,顺畅地推挤到另一侧出口,堆积起来!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效率惊人!
沈棠只踩踏了十几下,一小捆谷穗就脱得干干净净!
箩筐里是金黄饱满的谷粒,几乎没有碎粒!出口处的秸秆也相当完整,残留的谷粒极少!
“我的老天爷!这么快?!”
“看那谷子!真干净!一点没糟蹋!”
“她好像没费多大力气?就蹬了几下腿?”
“那滚子转得真快!铁齿子真厉害!”
打谷场上爆发出震天的惊呼和赞叹!所有人都围了上来,眼珠子瞪得溜圆,看着那台还在“嗡嗡”作响的机器,如同看到了神迹!
王三爷激动得胡子直抖,抓起一把箩筐里的谷粒,颗粒饱满干燥:
“好!好啊!比摔把强一百倍!省力!干净!快!”
李铁匠也咧着嘴,摸着那自己打造的滚筒,一脸自豪。
赵建国更是激动得满脸红光,用力拍着脱粒机的木头架子:
“成了!真成了!沈知青!你又立了大功了!这机器,好!太好了!”
接下来是实际效能测试。
几个壮劳力轮番上阵操作,脱粒谷子、高粱、甚至苞米,需要调整滚筒间隙和转速。
结果令人振奋!
效率是传统摔把法的四倍以上!
籽粒破碎率大大降低,清洁度极高!
而且操作者只需要坐着或站着有节奏地踩踏,腰背手臂的负担减轻了七八成!
整个打谷场沸腾了!
沉闷辛苦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对这台神奇机器的惊叹和对未来的憧憬。
沈棠的名字再次被反复提起,这一次,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她的威望,在红旗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打谷场边缘,一棵老槐树的阴影下,一个穿着半旧军便装、身姿挺拔的身影静静伫立。
正是陆铮。
他奉上级命令,以“养伤退伍兵”的身份在村里落脚,暗中保护牛棚的苏教授等人。
此刻,他的目光越过喧闹的人群,牢牢锁定在那个被众人围在中间、神情依旧平静淡漠的年轻女子身上。
从沈棠改良镰刀开始,陆铮就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女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