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系统设定“强核力”的强度时,信息奇点微微波动,让这个数值产生了亿万分之一的不确定偏移。
当系统定义“希格斯场”的属性时,信息奇点注入了一丝极微弱的、倾向于“动态涨落”而非“绝对稳定”的倾向。
当系统构建“量子叠加”的数学框架时,信息奇点悄然增加了一个允许“宏观层面微弱相干”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概率参数。
这些影响微乎其微,甚至无法被系统的自检程序察觉。它们就像是在一幅由绝对理性绘制的宏伟蓝图上,用最细的笔,蘸着看不见的墨水,添上了几道微不足道、却可能在未来引发巨大偏差的……皱纹。
信息奇点的核心,那点由叶倾城最后意志凝聚的闪光,如同风中之烛,在冰冷的法则之海中摇曳。它没有意识,只有一种本能般的“倾向”——倾向于“生命”,倾向于“复杂性”,倾向于“偏离绝对静默的结局”。
它承载着林枫的寂灭道韵,这韵律与新宇宙走向热寂的终极趋势隐隐契合,却又多了一丝“向死而生”的微妙转折。
它承载着星璇的守护星火,这星火与宇宙初生的能量潮汐产生共鸣,却试图引导其更加“滋养”而非“消耗”。
它承载着文明之卵的智慧沉淀,这些知识如同催化剂,悄无声息地优化着某些可能导致生命诞生的物理常数组合。
它更承载着叶倾城自身作为“变量”的特质,这种特质本身,就是对抗绝对确定性的最强武器。
初始化程序仍在冷酷地推进。量子涨落的权限被释放,能量开始从真空中涌现,时空结构开始剧烈膨胀……
新宇宙的第一个瞬间,到来了。
但与协议预设的、完全随机的、符合标准模型的涨落不同,在信息奇点无形的影响下,最初诞生的那一批虚粒子对,其湮灭与存活的比例,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妙的、倾向于“结构形成”的偏差。最初产生的背景辐射涟漪,其模式中也隐含了比预期更多的、未来可能演化出复杂结构的“信息密度起伏”。
变化是如此的细微,以至于连“第一因”协议最严格的逻辑审查都将其归为“可接受的统计波动范围”。
没有人注意到,在这片刚刚诞生的、炽热而简单的宇宙汤中,一粒微不足道的、蕴含着巨大变数的“灰尘”,已经混入了其中。
信息奇点在完成了最初的、最关键的渗透后,似乎耗尽了力量,再次陷入了沉寂,如同真正的灰尘,隐没在暴涨的能量海洋中,等待着未来的某个时机,被合适的“载体”唤醒。
初火之域,依旧冰冷而寂静。新的宇宙按照蓝图,一步步展开。恒星开始凝聚,星系开始旋转,物理法则统治着一切。
但在那看似绝对服从定律的星辰运转背后,在那注定走向热寂的宇宙命运深处,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比坚韧的“不确定性”,已经被悄然种下。
黎明的光,已经点亮。但这光最终将照亮怎样的道路,无人知晓。
播种者已逝,种子已深埋。静待破土之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