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位身着深红色御史袍服、面容清瘦、目光严肃的官员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臣,监察御史涂山,有本奏。”
“涂卿但说无妨。”扶苏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陛下,”涂山清了清嗓子,声音清晰而沉稳,虽不高亢,却足以让殿内每个人都听得清楚,“武威侯项羽此番立下旷世奇功,按《帝国军人职务任免与晋升任用律》,自当重赏,此毋庸置疑。然,臣窃以为,赏功之时,亦需虑及长远,权衡利弊,方为老成谋国之道。”
他略一停顿,组织着语言,继续道:“武威侯自科举夺魁,一鸣惊人,至今不过短短两载。期间,陛下破格简拔,恩宠备至,已官拜白虎军区副司令员,授上将军衔,封武威侯,食邑丰厚,位极人臣之列。如今再立此不世之功,若再行超擢重赏,臣恐……恩赏过重,非……非国家之福。”
他小心翼翼地选择着措辞,避免直接触及那个最敏感的词汇,但意思已昭然若揭:“武威侯年纪尚轻,勇武韬略皆为人杰,未来为帝国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机会必然层出不穷。若此次封赏已达极致,待日后功勋再着,又将何以加之?古训有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云,‘赏不可僭,刑不可滥’。臣等绝非对武威侯有丝毫疑虑,实乃为帝国千秋万代计,为陛下与武威侯君臣相得之谊能善始善终计,不得不未雨绸缪,冒死进言。还望陛下圣裁!”
涂山的话,如同一盆冷水,让原本热烈的气氛降温不少。殿内许多文官,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君臣纲常和礼法秩序的官员,如礼部尚书叔孙通等人,纷纷暗自点头,觉得涂山所言,虽然不近人情,却确是老成持重之论,是臣子应尽的忠言。
就连一些原本想为军方说话的官员,也暂时偃旗息鼓,面露沉思,觉得此事确实棘手。
站在武将队列前列的蒙恬、蒙毅等人,听到这里,心中顿时一紧,后背几乎瞬间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们自然渴望项羽和前线将士能得到最丰厚、最风光的封赏,这关乎整个军方体系的荣誉和士气。但涂山这番话,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精准地刺中了帝国政治中最敏感、最忌讳的神经——功高震主。
这个阴影,自古至今,笼罩过多少名将能臣?项羽性格刚烈霸道,战功又如此显赫,更容易引来猜忌。他们不禁为远在西域、尚且不知朝堂风云的项羽深深担忧,心中对这些引经据典的文官又气又无奈,却无法公然反驳,因为对方站在了“维护帝国长远稳定”的道德制高点上。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稳妥”乃至“保守”的观点。
户部尚书郑国,这位年迈却精神矍铄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先是对涂山的方向摆了摆手,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赞同:“涂御史此言,老臣以为,未免过于拘泥古礼,而忽视了当下之实情与军心之向背!”
他转向扶苏,声音虽显苍老,却异常坚定:“陛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不逾时,罚不迁列!此乃我大秦自孝公变法以来,得以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根本所在!亦是陛下即位以来,一再申明的国策!武威侯率十数万将士,远征西域,浴血奋战,不仅拓地万里,更缴获无数珍宝、数十万人口,此等功绩,堪称帝国柱石!若因顾虑虚无缥缈之‘将来’,而在今日之赏赐上有所保留,甚至刻意压制,岂非让天下将士寒心?日后边境再有烽火,谁还肯效死用命?”
他越说越激动,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不能因武威侯能力强、年纪轻、未来可能再立新功,就让他今日应得的荣耀打折扣!赏罚不明,纲纪紊乱,才是取祸之道!老臣以为,当严格依照《帝国军人职务任免与晋升任用律》,并考虑此战之特殊性,从重从快封赏,方能昭示陛下信义,激励天下忠勇之士!”
郑国的话掷地有声,代表了一大批务实派官员的观点。他们更看重实际效果、当前稳定以及制度的权威性。这番话听在一众武将耳中,简直是说到了心坎里,纷纷向郑国投去感激和赞同的目光。就连一些中立的官员也觉得郑国所言在理。
但扶苏看着他总感觉哪里怪怪的,这老家伙上次不还因为项羽将昭武城抹平了而生气么?甚至还想要朕申饬项羽来着,怎么突然就转了性了???不对!这老货八成是看在项羽的缴获的份上!一定是了!这家伙自从当了户部尚书,简直就是调到钱眼里了!
“尚书大人所言极是!”户部的一名官员出列附和,“西域珍宝入库,可充盈国库;七十万人口编户,可增税赋兵源。此番收获,远超赏赐所需。按功行赏,正当其时!”
“不然!”礼部尚书叔孙通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他主管礼仪制度,最重等级秩序:“赏功罚过,自是天理。然赏赐须有度,须合乎礼制纲常。武威侯已位极人臣,若再晋爵升官,置朝中其他功勋卓着之老臣于何地?且少年骤登极品,易生骄矜之气,需有制度约束,循序渐进,方是保全功臣、维护朝堂平衡之道。岂可因一时之功,而乱国家长久之制?”
“叔孙尚书此言差矣!非常之功,当待非常之人,行非常之赏!”
“此非保守,乃是维护礼法根本!无规矩不成方圆!”
很快,宣室殿内便形成了鲜明的两派意见。一派以郑国等务实官员为主,主张依律重赏,认为这是维护帝国信誉和激励军心的关键;另一派以涂山、叔孙通等恪守礼法的官员为代表,主张慎重考虑,循序渐进,避免打破政治平衡,埋下隐患。
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辩论逐渐激烈。虽然都保持着朝堂礼仪,但言辞间的锋芒已清晰可见,整个大殿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权力的张力。
蒙恬、蒙毅等武将心中焦急万分,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既希望项羽得到厚赏,又担心过分争论会引来皇帝的反感甚至猜忌。他们身为武将,在这种涉及政治平衡的文臣辩论中,不便直接插嘴,只能紧张地观察着陛阶之上皇帝的反应,手心都已捏出汗来。
扶苏高坐龙椅,冕旒下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激烈辩论的双方,脸上看不出丝毫波澜,仿佛在欣赏一场与己无关的辩论。他心中如同明镜一般。
这些臣子的顾虑,他岂能不知?但他们思考问题的基点,是建立在目前大秦现有的权力格局和疆域规模之上的。他们担心项羽功高震主,是担心现有的权力蛋糕被一个人分走太大一块,导致失衡。
然而,扶苏的视野,早已超越了眼前这座宣室殿,投向了更遥远的西方广袤土地、南方未开化的百越之地、北方广袤的草原……在他的蓝图里,帝国的版图将无限扩张。现有的行政体系、军事编制、官员品秩,在未来庞大的帝国架构中,都可能需要极大的扩充和调整。
现在的“位极人臣”,在未来或许只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而已。这些臣子,囿于眼前的格局,他们的担忧,在扶苏看来,未免有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了。
见双方的论点都已充分表达,辩论也渐趋重复,扶苏知道该是自己一锤定音的时候了。他轻轻抬起手,用指尖在龙椅的扶手上,不轻不重地敲击了一下。
“笃。”
一声轻响,并不响亮,却如同带有魔力一般,瞬间穿透了所有的争论声。正在引经据典、面红耳赤的官员们仿佛被扼住了喉咙,所有声音戛然而止。整个宣室殿再次陷入了绝对的寂静,所有目光都恭敬地垂下,聚焦于陛阶之上,等待着皇帝的最终圣断。这就是日益增长的、不容置疑的皇权威严。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拥有扶苏如今的权威!
扶苏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群臣,最后定格在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在透过宫殿的穹顶看向星辰大海。他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响起,为这场关乎功臣命运和帝国风向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众卿之所议,朕已悉心聆听。涂卿、叔孙卿等,虑及长远,维护礼法,乃是老成谋国之言;郑卿等,坚持信赏必罚,看重军心实效,亦是务实之策。诸位皆是为帝国江山社稷考量,朕心甚慰。”
他先肯定了双方出发点都是好的,安抚了情绪,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然,朕以为,有功不赏,何以立信?因噎废食,何以图强?武威侯项羽,及其麾下十数万将士,于万里之外,舍生忘死,为国开疆,此功勋彪炳史册,泽被后世!若因顾虑未来尚未发生之事,而在今日刻薄功臣,寒帝国将士之心,此非明君所为,亦非强国之道!”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洪亮:“项羽之勇,冠绝三军;项羽之功,旷古烁今!此等功臣猛士,正当厚赏以彰其功,重用以尽其才!岂可因噎废食,徒惹天下笑话!”
这番话一出,主张重赏的官员们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面露喜色;而主张慎重的官员则心中一凛,知道皇帝心意已决,皆屏息凝神,等待具体的赏赐方案。
扶苏不再给任何人质疑的机会,直接朗声道:“朕意已决!对武威侯项羽及其麾下有功将士,论功行赏,绝不吝啬!胥坤,拟旨!”
“臣在!”胥坤立刻示意身旁的史官和中书舍人准备好笔墨绢帛,记录皇帝的旨意。
扶苏条理清晰,一字一句地宣布:
“西域此名不妥,既已入我大秦,为我大秦之新地,便不要再叫西域了,改名为新疆,设立新疆特别郡!”
“一:武威侯项羽,扬威新疆,功在千秋,特赐朕之随身佩剑——‘太阿’!此剑象征朕之信任与权威,允其于新疆军政要务中,遇有紧急机变,可持此剑先行决断,事后禀报即可!见剑如朕亲临!”
“二:加封项羽为‘太子太保’,,赐九锡之中的彤弓矢、虎贲!”
“三:敕令于咸阳渭水之南,择地兴建武威侯府,规制、用度皆参照正一品之标准!”
“四:新疆既定,设立新疆特别郡郡府,总揽新疆一切军政民事。任命项羽以白虎军区副司令员之职,节制西域一切兵马,便宜行事!”
“五:着兵部、吏部、户部、礼部,即刻会同审议,依照《帝国军人职务任免与晋升任用律》,并考量此战特殊性,从优从速拟定此次新疆之战所有有功将士之封赏名单,三日内报朕御批!阵亡将士,抚恤一律三倍发放,其子女由属地官府抚养至成年;伤残者,朝廷供养终身,并按伤残等级给予额外抚恤;所有参战将士,无论官兵,除正常军功赏赐外,另特赐御酒一坛,肉十斤!另,本月俸禄,全体增发一倍,以慰远征之劳苦!”
扶苏的这一整套赏赐方案,可谓深思熟虑,恩威并济。既有至高无上的荣誉赏赐,又有实质性的地位提升,更明确了其在新疆的实权,同时对全体将士的赏赐也极为丰厚。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赏赐大多体现在荣誉、待遇和地方实权上,并未直接冲击中央朝堂现有的核心官职体系,巧妙地平衡了重赏与维稳之间的关系。
殿内百官,无论是先前主张重赏的郑国,还是主张慎重的涂山、叔孙通,细细品味之下,都不得不佩服皇帝思虑之周全、手腕之高明。
赏赐极重,足以彰显天恩、激励军心;但又并未打破现有的中央权力框架,保留了足够的缓冲余地。尤其是“便宜行事”之权限定于新疆及荣誉性赏赐居多,让担心“功高震主”的人也挑不出太大毛病。
片刻的沉寂后,以李斯、陈平、冯去疾为首,百官齐齐躬身,心悦诚服地高声道:“陛下圣明!臣等遵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蒙恬等武将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这样的封赏,不仅是对项羽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军方的巨大鼓舞!
扶苏看着下方恭敬的臣子,脸上露出了真正的笑容。他知道,这份厚重的赏赐,足以稳定军心,向天下昭示帝国对待功臣的态度。而西域的平定,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