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让后人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大秦,一个既有丰功伟绩,也曾犯过错误,但敢于承认并改正的皇帝!朕更要借此告知天下,告知后世之君:为君者,亦当守礼法,尽人伦。若有过失,坦然面对,竭力弥补,方为正道!若一味掩饰,甚至逼迫史官篡改历史,那才是真正的昏聩无道,才会真正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扶苏的声音愈发激昂:“今日朕能因一己之私,令史官掩朕之过,他日后世之君便可效仿,掩其更大之过!长此以往,史将不史,国将不国!此事,关乎史德,更关乎国本!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劝!”
李斯、冯去疾、陈平等重臣听着扶苏的话,心中震撼莫名。他们从未听过哪位帝王有如此清醒的认知和如此宏大的历史责任感。他们明白,陛下所图甚大,绝非一时意气。
然而,他们依然无法接受陛下背负“不孝”的污名。冯去疾叩首道:“陛下圣心烛照,臣等钦服!然,陛下之清誉关乎帝国稳定,亦不可轻损。臣等非是要陛下掩盖过错,而是恳请陛下,允史官在记录此事时,能将前因后果叙述完整,使后人能知陛下之不得已,能见陛下之勤政爱民,更能见陛下今日之幡然醒悟与勇于担当!如此,既全了史实,亦保全了陛下之圣明啊!”
“是啊,陛下!”陈平也急忙附和,“过错需记,然过程更为重要!陛下三年未祭,非为不愿,实属不能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陛下之心力皆在国政,此乃大孝于天下!祭陵为小孝,安天下为大孝!史笔应记录全面,方为公允!”
百官也纷纷叩首:“请陛下恩准!”
扶苏看着跪地不起的群臣,知道这已是他们最大的坚持和妥协。他沉吟片刻,也觉得冯去疾和陈平所言确有道理。记录完整背景,确实更能反映事实全貌,而非简单扣上一个“不孝”的帽子。
最终,他缓缓点头:“也罢。便依众卿所言。着史官如实记载:自始平元年至始平三年四月,朕与百官,致力于平定内乱,推行新政,改革军制,振兴科教,殚精竭虑,以固国本,以致疏忽宗庙祭祀之礼。至始平三年四月十五,朕闻史官之直言,深感愧疚,坦言己身之过,决意弥补。百官亦感同身受,共省其失。朕着令礼部择选吉日,行祭拜先帝之典,以尽人子之孝,以慰先帝在天之灵。”
这个表述,既承认了过错,也阐明了原因,更突出了君臣共同反省和及时补救的态度,可谓面面俱到。
李斯等人细细品味,觉得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既保全了史实的核心,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皇帝的声誉,彰显了其担当。他们终于松了口气,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一场风波,总算以君臣都较为满意的方式平息。扶苏让众人起身,看着依旧不愿散去、脸上仍带着关切和后怕的百官们,心中倍感欣慰。他知道,经过新政的洗礼,这些官员的心已经真正与帝国、与他这个皇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当他准备让众人散去各司其职时,礼部尚书叔孙通快步出班,再次跪倒在地,声音充满了悔恨与自责:“陛下!臣叔孙通,有罪!陛下疏忽祭陵,首要罪责在臣礼部失职!臣身为礼部尚书,执掌天下礼法,却未能及时提醒陛下,恪尽职责,致使陛下声名受损,此乃臣滔天之罪!臣请陛下重罚!”
他这番话发自肺腑,磕头不止。身后,礼部的几位侍郎、郎中们也纷纷出列跪倒请罪。
扶苏看着跪在地上的叔孙通,心中并无太多责怪。此事他自身责任最大,何况叔孙通等人也并非故意懈怠。
他走上前,亲手扶起叔孙通:“叔孙爱卿不必过于自责。此事朕有过失,礼部亦有失察之责,然究其根源,乃因帝国事务千头万绪,你我君臣皆致力于开创局面,以致忽略了礼法细节。今日既已发现,及时弥补便好。经此一事,望爱卿与礼部上下,能更加恪尽职守,日后于帝国礼法各项事宜,多加用心,务必周全,不再有此等疏漏。”
陛下非但没有重罚,反而温言安抚,将原因归结于“忙于国事”,叔孙通顿时感激涕零,更是羞愧难当:“陛下宽宏!臣……臣惭愧无地!陛下放心,经此教训,臣与礼部上下,定当殚精竭虑,日夜惕厉,必维护帝国礼法周全,守护陛下圣誉,绝不容再有半分差池!”
“甚好。”扶苏点点头,问道,“祭陵吉日,可曾选定?”
叔孙通连忙收敛情绪,恭敬答道:“回陛下,臣已命属下紧急推算。四月初八、四月十八皆为宜祭祀之日,然臣观天象及历法,以为四月二十八日,乃今年上半年最佳之吉日,天德合、月德合,诸事皆宜,最合祭奠先帝之隆重典礼。臣初步拟定此日,请陛下圣裁!”
扶苏对具体日期并无太多讲究,既然礼部选了最好的日子,他便点头同意:“可。便定于四月二十八日。一应祭典仪轨,均由礼部负责筹备,务求隆重肃穆,不得有误。所需物什、人员,报于尚书省及户部调配。”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叔孙通大声领命,心中暗下决心,必要将此次祭陵大典办得尽善尽美,以弥补前过。
旨意既定,百官这才真正安心,各自散去。麒麟殿外重归平静,但一场旨在弥补皇帝“孝道”缺失、彰显帝国礼法隆重的盛大典礼,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而扶苏坦然认错、君臣共省的故事,也随着官员们的口耳相传,迅速在咸阳官场流传开来,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佩与赞叹。皇帝陛下的形象,非但因这次“过失”而受损,反而因其无比的坦诚与担当,变得更加高大和深入人心。
骊山皇陵,即将迎来它第一位前来祭拜的皇帝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