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朕的大秦!万邦臣服! > 第66章 学院融汇,百家归心

第66章 学院融汇,百家归心(2 / 2)

离开铁血肃杀的军事学院,扶苏又带着众人折向政治学院。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安静而专注。

一间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内,坐满了神情肃穆、眼神充满求知欲的政治学院生员。讲台之上,一人身着深绯官袍,气度沉凝,正是当朝中书令、帝国文官之首——李斯!

扶苏一行悄然从后门进入,并未惊动课堂。

李斯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久居高位、洞悉世情的穿透力,回荡在教室内:

“……故,为政之道,首在明势!何为势?天下大势,如江河奔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陛下新政,轻徭薄赋,兴工重商,广开学路,此乃顺天下民心所向、应帝国强盛所需之大势!尔等日后为官一方,首要之务,非是墨守陈规,非是空谈仁德,而是要明辨此大势,顺势而为,将陛下新政之宏图,落实于郡县乡野,惠及万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生员:

“次在用法!法者,国之重器,民之绳墨。商君变法,奠定大秦强基。然法非一成不变!陛下改制,吏治考绩,律法修订,皆为使法更合时宜,更利民生!尔等需深研律法条文,更要明其立法之本意,知变通,懂执行!切莫沦为只知死扣条文、不通人情的酷吏!亦不可做徇私枉法、败坏纲纪的蛀虫!”

李斯的话语,将法家的“法、术、势”精髓,与皇帝的新政实践紧密结合,剥去了空泛的理论外衣,直指为官施政的核心要义。

“再在用人!为政在人。科举、学院荐举,陛下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尔等日后若为主官,当以陛下为楷模!用人,首重其能,次观其德!德才兼备者,当委以重任;有才无德者,需以严法约束其行;有德无才者,可安置闲职,勿使害事;至于无德无才者……”李斯冷哼一声,“当黜落之,绝不姑息!此乃为官者之担当,亦是护佑一方之根本!”

“最后,在务实!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郡县田亩几何?赋税几何?仓廪几许?民情如何?工坊运作?商路是否畅通?此等细微之处,方显为政之实!陛下设农监、兴水利、修驰道、重百工,无不是务实之举!尔等切莫只知高坐衙署,空发文书!需常深入乡野,体察民情,解决实务!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不负陛下重托,不负黎民期盼!”

李斯的授课,没有引经据典的华丽辞藻,没有玄奥难解的微言大义,每一句都如同淬火的钢针,扎在实处!他将法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部分德治理念、以及皇帝新政的实践要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新官学”。台下生员听得如痴如醉,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字一句。

诸子百家的代表们站在后排,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他们本以为政治学院不过是培养通晓律令的刀笔吏,未曾想,帝国文官之首李斯亲授的第一课,竟如此高屋建瓴,如此务实精辟!兼容百家之长,紧扣帝国新政,直指为官根本!这哪里是授课?这分明是在为帝国锻造一批真正能经世济民的未来柱石!

“法家之‘势’、‘法’、‘术’,儒家之‘德’、‘用人’,兼收并蓄,融于新政实务……李相此课,真乃治国大道!”伏生身旁那位古板的儒家师弟,此刻眼中也爆发出异样的光彩,昨日对“工具化”的忧虑似乎被这堂实实在在、立意高远的课冲淡了许多。他看到了儒家理念在新体系中发挥作用的空间。

“务实!务实!此二字,道尽为政精髓!”农家代表更是激动不已,李斯强调深入乡野、解决实务,正与他们农家理念相合。

参观完毕,众人回到学院中央开阔的广场。阳光将学院的建筑镀上一层金边,也映照着诸子百家代表们脸上复杂而激动的神情。昨日典礼的震撼、今晨美食的冲击、军事训练的铁血、军略推演的诡谲、尤其是李斯那堂振聋发聩的政论课……种种见闻如同洪流,冲刷着他们固有的认知。

就在这心潮澎湃之际,墨家巨子禽滑厘猛地向前一步,对着扶苏深深一躬,声音洪亮而激动,响彻广场:

“陛下!草民禽滑厘,率墨门弟子,恳请陛下恩准,加入帝国皇家学院!愿将墨家百年所藏之典籍、所研之技艺——机关术、守城术、光学、力学、器械图谱、工巧心得——尽数献于学院!墨门弟子,愿入皇家学院,以一身所学,为陛下‘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之宏愿,效犬马之劳!为帝国强盛,添砖加瓦!万死不辞!”

墨家巨子,率先投诚!态度之坚决,献礼之丰厚,姿态之谦卑,前所未有!

扶苏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精光,朗声道:“好!墨家重实践,精工巧,心怀兼爱,志在济世!其学其技,正是学院急需!朕准了!”

他随即对身旁的叔孙通和程邈下令:

“叔孙通!程邈!墨家贤达及弟子入学院一事,由礼部会同工部,协同办理!墨家典籍技艺,收入藏书楼及工学院妥善保管研究!墨家子弟,依其个人所长及意愿,分派至各学院担任博士、助教或进修生员!若有愿入朝廷工部、将作监、或边军效力者,由吏部协同各部按制考校其能,量才录用,不得埋没其才!”

扶苏的指令清晰明确,既给了墨家极高的礼遇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又将其纳入了帝国的官僚体系进行规范管理,避免了其成为独立于朝廷之外的特殊力量。

“谢陛下天恩!墨门上下,必竭忠尽智,以报陛下!”禽滑厘激动得声音发颤,带领身后的墨者们齐刷刷跪倒在地。他们看到了墨家学说在帝国最高殿堂复兴、在强秦伟业中大放异彩的曙光!

墨家的归附,如同在滚烫的油锅中滴入冷水!瞬间引爆了广场!

“陛下!” 农家代表紧随其后出列,“农家愿献历代农书、良种培育之法、土壤改良之术,入农学院,为帝国育良种、丰仓廪!”

“陛下!” 医家代表亦不甘人后,“医家愿献典籍秘方,入医学院,探究人体奥妙,精研诊疗之术,解民疾苦!”

“陛下!” 法家代表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法家愿入政治学院,讲授律法精义,培养明法之吏!”

“陛下!” 名家代表也站了出来,“名家虽微末,然辨析名实,求其真义,于格物、治学、立法皆有益处,愿献绵薄之力!”

“陛下……” 道家清虚子亦微微躬身,“道法自然,万物之理相通。道家愿于医学院探究养生之道,于格物院参悟天地玄机,或可有所裨益。”

阴阳家、纵横家等稍小流派的代表也纷纷上前表态,唯恐落后。一时间,广场之上,群情激昂,诸子百家,竟有百川归海、齐聚学院之势!

扶苏看着眼前这前所未有的盛况,心中豪情激荡。他一一允准,并着令叔孙通、程邈及各部尚书协同,妥善安排各学派人员、典籍、技艺的接收与安置。

此时,儒家伏生身边那位古板师弟,脸上带着一丝迟疑,最终还是上前,躬身问道:“陛下天恩浩荡,允百家入学院,实乃千古盛事。然……吾等各派,门下皆有众多弟子随学。彼等学识深浅不一,若吾等师长皆入学院,彼等何去何从?恐有失学之忧……”

这个问题,问出了许多代表心中共同的隐忧。门下弟子,是各学派的根基和未来。

扶苏目光扫过众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诸卿以为,尔等门下弟子,其才学如何?可能比肩在座之英才?”

古板师弟一怔,下意识道:“这……吾等弟子,虽不乏聪颖之辈,然……恐难与学院遴选之精英相比……”

“既如此,”扶苏的声音陡然变得清晰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那便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

他随即宣布:

“各学派门下弟子,凡有志于学者,皆可于即日起,至学院登记造册,作为‘旁听生’入各院学习!学院藏书楼对其开放,可自行研习,亦可旁听课程!待今夏学院统一招生考试之时,与天下学子同场竞考!成绩合格者,录取为正式生员,享受学院一切待遇!”

“若……若考试落榜呢?”有人忍不住问。

扶苏目光转向那人,语气平和却带着深意:“落榜者,亦可报名参与今秋帝国各郡县官办学堂之教师选拔!由礼部统一考核其教学能力与学识基础,择优录用,授予蒙师之职,教化地方蒙童!享朝廷俸禄,亦不失为传道授业之途。”

“那……那若是连教师考校也未能通过呢?”古板师弟还是有些忧心。

扶苏闻言,目光如电般射向他,那目光带着帝王的审视,仿佛能穿透人心。古板师弟心头一凛,瞬间低下头去。然而,扶苏的目光随即又变得柔和,嘴角甚至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先生对自己的学生,竟是如此没有自信么?若真是那般庸碌不堪、学无所成之辈……”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学派代表,带着一丝调侃却又无比认真的意味,“想必也入不得诸位大贤的门墙吧?”

“呃……”

古板师弟顿时语塞,老脸微红。广场上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一片会心的笑声!紧张的气氛瞬间消散。是啊,能被这些学派宿老收为弟子的,哪个不是经过挑选的?若真连最基本的能力都无,那岂不是打自己老师的脸?

“陛下所言极是!吾等弟子,定当奋发图强,不负师门,不负陛下厚望!”伏生朗声笑道,彻底放下了心中的包袱。皇帝陛下不仅给了弟子们出路,更巧妙地维护了各学派的颜面,也鞭策了弟子们上进!

“谢陛下天恩!”诸子百家代表再无顾虑,心悦诚服地躬身行礼,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与振奋。

阳光灿烂,洒满帝国皇家学院的每一个角落。藏书楼内,墨家的机关图谱、农家的育种手札、医家的秘传方剂、法家的律令条文……无数承载着百家智慧的典籍被小心翼翼地登记、归类、上架;工学院中,墨家弟子与工部匠师就着水力模型热烈讨论;农学院的试验田边,农家宿老指导着生员辨认新育的禾苗;医学院内,医家代表在解剖图谱前,与博士们争论着某个穴位的精准定位;政治学院的廊道里,抱着竹简纸书的生员们行色匆匆,讨论着李斯讲授的为政之道……

扶苏立于学院中央最高的“明学台”上,俯瞰着这片沸腾着智慧与希望的土地。人才如百川归海,典籍似繁星汇聚,技艺若薪火相传。这座以水泥铸就、以包容为魂的殿堂,在始平二年的初春,终于迎来了它真正的灵魂。

帝国未来的基石,在这百家争鸣、百工竞发的宏大交响中,被浇筑得无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