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还想不想种地?(2 / 2)

“这些毒素会持续渗透并污染它们接触过的土壤和地下水,”萧语微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性的沉重,“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出现严重的‘尸毒化’——土壤板结、盐碱化,原有的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被破坏殆尽。你可以想象一下,曾经肥沃的农田,如今变成了一片片生长不出任何作物的‘死地’。撒下去的种子无法发芽,或者即便勉强长出幼苗,也会迅速枯萎。这不是简单的土地荒芜,而是生态根基的被摧毁。”

她看着苏澜逐渐变得凝重的脸色,知道对方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意味着,即使我们能够逐步清理丧尸,建立起相对安全的人类据点,但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却可能已经崩溃了。没有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仅靠搜寻末世前的库存和有限的避难所农业,能支撑多久?一两年后,当储备耗尽,全球性的大饥荒将会成为比丧尸潮更可怕、更无法阻挡的灭绝性灾难。那将是真正国家末日和人类文明形态系统性的终结。”

萧语微的指尖轻轻点在沙发扶手上,仿佛在敲击着末日的倒计时。“而王资豪的病毒抑制剂,其核心成分正是一种针对这种‘尸毒’的特殊酶系和高效益生菌群。它们能够像最专业的‘清道夫’一样,以这些顽固的毒素为‘食物’,加速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的、甚至可以被土壤重新利用的简单有机物和基础元素。这就像是给中毒的土地注射了一剂强效的‘解毒剂’和‘营养针’。” 她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科学家特有的、对于巧妙解决方案的欣赏,“它可以显着净化被污染的土地,修复土壤活力,大幅度缩短其自然恢复所需的时间,让那些‘死地’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能够播种、收获,支撑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重启文明火种的希望所在。”

苏澜静静地听着,手中的咖啡早已凉透,她却浑然不觉。作为东大人,那种深植于血脉之中的、对土地和农耕的敬畏与依赖,让她瞬间就完全理解了萧语微所描述的一切。“种地”,这两个字背后,是民族的根基,是文明的延续。什么事情,在“能够重新种地”这件事面前,似乎都可以让步。

“真的……有这么神奇?你确定它真的有用?而不是……别人为了骗取救援而编造出来的谎言?” 苏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消息太过重大,她必须确认其真实性。毕竟,希望越大,失望和风险也越大。

“从科学逻辑和王资豪过往的学术声誉来看,我认为造假的可能性极低。” 萧语微理性地分析道,“在如今这个末日时代,科学家之间,尤其是我们这些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之间,用这种纯粹的、可验证的学术成果来沽名钓誉,已经毫无意义,也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他并不知道我具体身在何处,拥有怎样的力量。他发出这封求助信,更大的概率,是真的走投无路,只是想抓住任何一丝可能获得间接帮助的机会,比如通过我的人脉网络,为他提供一条逃离新加坡的隐秘途径或信息。毕竟,他应该清楚,我认识一些……有特殊渠道的朋友,阿美莉卡的史密斯专员一类的。”

“那我们……能不能不直接去接应他,而是只给他提供信息,比如告诉他海边哪里有条船,让他自己想办法逃走,然后以此换取他的研究成果呢?” 苏澜试图寻找一个风险更低的方案,这是职业本能。

萧语微闻言,莞尔一笑,那笑容美丽却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淡然,她反问道:“比如说?”

“就像我刚才说的,告诉他一个安全的船只位置和获取方法……” 苏澜重复道。

“那么,你觉得,” 萧语微注视着她的眼睛,语气平和却直指核心,“以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科学家,在失去了避难所的庇护,独自面对外面遍布丧尸、危机四伏,还可能有着美军搜索队的新加坡,他成功抵达指定地点并安全逃生的概率,能有多少?”

苏澜沉默了。她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新加坡可能存在的混乱景象,以及一个文弱书生在其中挣扎求生的画面。答案不言而喻——微乎其微,近乎于零。

“所以呀,” 萧语微轻轻叹了口气,“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切实的、强有力的护送和保障。否则,他的研究成果,连同他本人,很可能都会彻底消失。” 她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立场,“当然,我只是提供了这个信息和我的分析。是否采取行动,采取何种行动,其中的风险与收益,需要你们——特别是你,以及你可能需要汇报的对象——来权衡。”

苏澜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她靠在沙发背上,目光投向窗外依旧飘雪的海面,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现在团队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陆明锐高烧未退,陈大发精神崩溃,尼克需要照顾大发,裴清性格内向且更擅长技术支持,真正的突击力量几乎瘫痪。此时前往情况不明、很可能有美军介入的新加坡执行营救任务,风险极高。

但是……能够让土地恢复生机,避免未来可能席卷全球的大饥荒……这个收益,实在是太巨大了!巨大到足以让她这个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现役军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仅是获取一份科研成果,这关乎的是亿万人未来的生存希望,是文明能否延续的火种。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起来,看向萧语微:“这件事,关系重大,超出了我个人能做决定的范畴。我……需要和上级报告一下,听取指示。” 她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带着军人的严谨。

萧语微对此毫不意外,她理解地点了点头,语气平和:“这是应该的。我等你消息。” 她本身对这份病毒抑制剂的需求并不像国家层面那样迫切,她的核心研究方向和现有成果,已经足以保证她和女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安全和价值。她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人类整体命运的责任感,以及科学家对重要知识的珍视,才将这个信息共享出来。

沙龙区内,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出色的女性,陷入了各自的沉思。窗外的雪还在下,而一个可能影响深远的重要抉择,已经悄然摆在了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