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核心舱作为 “奇美拉” 的 “心脏”,不仅需要强大的性能,更需要完善的安全防护。初期建造阶段,团队重点搭建了三层防护屏障:
? 灵能屏蔽层:在框架内侧铺设厚度 2 厘米的灵能屏蔽膜,这种膜是用星晶粉末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制成的,能有效阻挡灵能波动的外泄,避免核心运行时的灵能信号被追猎者探测到。铺设过程中,小林带领小组用灵能检测仪逐点测试屏蔽效果,确保每一处都没有信号泄漏,测试合格率达到 100%。
? 高温防护层:在灵能屏蔽层外侧,喷涂特制的高温防护涂料。这种涂料能承受 1500c的高温,是保护舱体结构不被聚变核心运行时产生的高温损坏的关键。喷涂时,莉娜操控自动化喷涂机械臂,确保涂料厚度均匀,误差不超过 0.1 毫米,喷涂完成后,还需在 100c的恒温环境中烘烤 24 小时,让涂料完全固化。
? 应急泄压通道:在框架的四个角落,预留了 4 条应急泄压通道,通道内壁铺设高强度陶瓷材料,能承受突发能量冲击。凯带领团队在通道内安装了智能压力传感器,当核心舱内压力超过安全阈值时,传感器会自动触发泄压阀,将多余能量导入外部的缓冲装置,避免舱体因压力过大发生爆炸。
“能源核心舱是‘奇美拉’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模块,任何安全隐患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凯在检查应急泄压通道时,特意用模拟压力装置进行测试,“刚才的测试中,泄压阀在压力达到 1.2 倍安全阈值时准时开启,泄压速度达到设计标准的 110%,能有效应对突发能量泄漏。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后续还需要进行至少 10 次极限压力测试,确保防护系统万无一失。”
开工仪式后的三天里,E2 船坞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建造节奏。白天,机械臂的轰鸣声、焊接枪的滋滋声、团队成员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忙碌而有序的 “建造交响曲”;夜晚,船坞内的应急灯依旧明亮,部分技术骨干自愿留下加班,对白天安装的构件进行二次检测与校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零缺陷。
第三天傍晚,能源核心舱的框架搭建与基础防护初步完成。当最后一根支撑梁的螺栓拧紧,最后一处灵能屏蔽膜的测试通过,船坞内响起了短暂而热烈的掌声。此刻的能源核心舱,虽未安装核心设备,却已能看出大致轮廓 ——24 根星晶合金桁架构成的长方体框架,像一座坚固的 “钢铁堡垒”,表面的灵能屏蔽膜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应急泄压通道的指示灯缓慢闪烁,像在呼吸的 “安全阀门”。
“这三天的进度比预期快了 10%,框架精度全部达标,基础防护系统测试合格。” 凯拿着建造进度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下来,我们将开始安装聚变核心的固定装置与能源传输管道,预计 7 天后完成这部分工作,再用 10 天时间进行核心设备的吊装与初步调试。”
星璃走到框架中央,灵能轻轻环绕整个舱体,感受着其中蕴含的 “潜力”:“这个‘心脏’的框架比我想象中更稳定,灵能在其中流动时几乎没有阻碍,未来安装聚变核心后,能源传输效率应该能达到设计预期的 95% 以上。”
雷诺站在船坞入口,望着初具雏形的能源核心舱,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期待:“这只是‘奇美拉’计划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模块需要建造,更多挑战需要克服。但今天,我们用双手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团结的力量,再宏大的梦想也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夕阳的余晖为能源核心舱的框架镀上一层金色,团队成员们围在舱体旁,纷纷用终端记录下这一时刻 —— 有人拍摄照片,有人录制视频,还有人在舱体的基座上留下自己的签名,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一份承诺,一份对 “奇美拉” 的期待,一份对人类未来的希望。
夜幕降临,E2 船坞的灯光依旧明亮。部分团队成员开始准备第二天的建造材料,另一部分则在整理当天的测试数据,每个人都在为能源核心舱的下一步建造忙碌着。他们知道,能源核心舱的开工只是 “奇美拉” 计划的序章,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艰难的挑战要面对,但只要保持这份热情与专注,他们就一定能让 “奇美拉” 级在星空中苏醒,开启属于人类的反击之路。
这一夜,“先锋号” 的 E2 船坞注定无眠。能源核心舱的框架在灯光下静静矗立,像一座正在崛起的 “希望丰碑”,见证着团队从 “图纸” 到 “实体” 的跨越,也预示着人类文明在这片星域中,即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