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臂的液压管受损!星晶感应芯片出现故障,无法精准定位矿石!” 雷诺的声音从货舱传来,他正趴在采矿臂的接口处,用手电筒照射受损部位 —— 液压管的接缝处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缝,液压油正缓慢渗出,芯片的指示灯也从绿色变为闪烁的红色。
老周立刻拿起维修工具,跟着雷诺来到货舱:“我来修复液压管,你负责重启星晶感应芯片!液压管的裂缝不大,用密封胶带和备用软管就能暂时堵住,芯片重启需要 5 分钟,这段时间一定要稳住突击艇,不能再受到撞击!”
莉娜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因撞击产生的眩晕,双手紧紧握住操纵杆,将突击艇停在一颗相对稳定的小行星背面,避开陨石密集的区域:“我会让突击艇保持静止,你们尽快修复,我们只剩下 7 小时的采集时间,不能在这里耽误太久。”
老周熟练地用密封胶带缠绕液压管的裂缝,再用备用软管套在外侧,确保液压油不再渗出;雷诺则打开星晶感应芯片的外壳,拔掉内存条,用酒精棉仔细擦拭后重新插入,按下重启按钮。5 分钟后,芯片的指示灯重新变为绿色,采矿臂也恢复了正常运作。
“修复完成!可以继续采矿作业!” 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次意外虽然惊险,却也让他们意识到,小行星带的环境比想象中更复杂,后续采集必须更加谨慎,每隔 1 小时就启动一次环境侦查,确保不会再被陨石突袭。
接下来的采集过程顺利了许多。小队分工明确:莉娜操控突击艇在小行星之间移动,寻找矿石纯度最高的区域;雷诺指挥采矿臂进行精准采集,将矿石送入精炼炉;老周则每隔半小时检查一次设备状态,及时更换精炼炉的过滤芯;小林负责整理收集罐,将提纯后的星晶粉末分类存放。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星环的缝隙洒在突击艇上时,货舱内已经整齐地摆放着 20 个收集罐,每个罐内都装满了纯度超过 85% 的星晶粉末,总重量达到 210 公斤,超额完成了采集目标。更重要的是,新建造的采矿臂和精炼炉在经历了意外撞击的考验后,依旧保持着稳定的性能,证明了设备的可靠性。
“准备返航!” 雷诺看着货舱内的收集罐,脸上洋溢着充实的笑容。这次远征不仅收获了充足的星晶矿石,更让团队积累了在小行星带采集资源的经验,为后续 “奇美拉” 计划的资源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击艇缓缓升空,朝着 “先锋号” 的方向返航。驾驶舱内,莉娜播放起从 “先锋号” 传来的轻音乐,老周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小林则在整理这次远征的记录,将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详细记录下来,准备回去后分享给团队其他成员。雷诺站在舷窗边,望着逐渐远去的 “破碎星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 这是他们第一次主动出击,突破资源困境的限制,用自己的双手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这种充实感,远比被动等待救援更让人振奋。
当突击艇降落在 “先锋号” 的临时停机坪时,凯、星璃和留守的团队成员早已在停机坪等候。看到货舱内满满的收集罐,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星璃更是快步走上前,用灵能感应收集罐内的星晶粉末,额间的晶体泛着兴奋的光芒:“纯度好高!有了这些星晶粉末,我们的纳米熔炉每天能多冶炼 3 块星晶合金板,‘奇美拉’级的零件制造进度至少能提前 10 天!”
凯打开一个收集罐,用手指沾取少量星晶粉末,放在检测仪上:“纯度 87.2%,远超我们的预期!这次远征不仅解决了资源缺口,更验证了采矿设备的可靠性,接下来我们可以组建专门的采集小队,定期前往‘破碎星环’采集,彻底解决‘奇美拉’计划的资源供应问题。”
夜幕降临,“先锋号” 的工业区灯火通明。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将采集回来的星晶粉末送入精炼厂,准备进行进一步提纯;老周则带着维修工具,对突击艇的采矿臂和推进器进行全面检修,为下一次远征做准备;雷诺和莉娜坐在临时会议室内,整理这次远征的详细报告,将遇到的风险和应对方案整理成手册,供后续采集小队参考。
这次资源采集远征,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源获取任务,更是团队从 “被动生存” 向 “主动发展” 转变的标志。他们不再是困在 “先锋号” 内等待资源耗尽的幸存者,而是能主动走出安全区,在复杂的星际环境中获取资源、突破困境的探索者。这种主动出击带来的充实感,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团队不断前进,为 “奇美拉” 计划的实现,为人类在这片星域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