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临时会议室内,恒星光透过破损的穹顶,在巨大的金属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面上还残留着昨夜调试设备时滴落的焊锡痕迹,空气中弥漫着纳米熔炉冶炼星晶合金后特有的、带着淡淡硫磺味的微烫气息 —— 就在 1 小时前,老周刚刚完成新型能源核心最后一个线圈零件的 3d 打印,零件表面泛着银紫色的光泽,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角落,仿佛预示着新希望的萌芽。但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锁定在凯手中那卷用防水帆布包裹的图纸上,帆布边缘还沾着未干的炭笔灰,是他熬了三个通宵的证明。
“在正式展开方案前,我想先和大家回顾一段经历。” 凯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沉寂,他将帆布轻轻放在桌上,手指抚过粗糙的布料,像是在触摸一段沉重的过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登上‘老兵号’时的场景吗?那时它的主推进器已经半报废,舰体布满弹痕,连维生系统都需要手动调节。我们靠着它逃离联邦学院的围剿,躲过追猎者的多次追杀,甚至在废弃矿场硬生生拆解过一艘追猎者巡逻舰。但在上次能源核心崩溃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修补’永远无法让它抵御更强大的敌人。”
他顿了顿,猛地掀开帆布 —— 一张足足两米长的战舰设计图在桌面上展开,边缘用图钉固定在金属桌沿,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是一艘颠覆传统认知的战舰:舰体采用艾塔尼文明特有的流线型仿生结构,舰首如鹰嘴般尖锐,表面刻满细密的灵能传导纹路,能在航行时减少 60% 的星际阻力;舰身中部环绕着三层可拆卸的环形模块,外层标注着 “灵能护盾发生器”,中层是 “能量缓冲舱”,内层为 “应急能源储备室”,三个模块通过星晶合金导线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系统;舰尾配备两台并列的矢量推进器,推进器外侧预留了 “灵能助推接口”,能在战斗时临时提升 30% 的航速;最引人注目的是舰桥上方矗立的 “星晶感应塔”,塔身由纯度 99.9% 的星晶单晶打造,顶端的感应圆盘能 360 度捕捉灵能信号,下方连接着如同神经网络般复杂的能量回路,将灵能系统与机械系统完美串联。
“这就是我提出的‘奇美拉’级战舰计划。” 凯的手指在图纸上缓缓滑动,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压抑已久的光芒,“‘奇美拉’源自古老神话,是拥有狮头、羊身、蛇尾的强大生物,象征着‘融合’与‘突破’。我们的‘奇美拉’级,同样融合了四类核心技术 —— 艾塔尼文明的灵能操控科技、‘希望方舟’数据库中的能源理论、人类联邦传承的机械工程经验,以及我们这一年来改造‘老兵号’的实战心得。它不是对任何现有战舰的修复,而是为对抗追猎者量身打造的‘全新物种’,是我们从‘幸存者’向‘反抗者’转变的标志。”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恒星光穿过灰尘时产生的细微 “光柱” 在空气中浮动。星璃的手指轻轻触碰图纸上的灵能回路,额间的晶体不由自主地泛起淡紫色微光,她能隐约 “感知” 到回路中流动的能量轨迹,像是在触摸一个鲜活的生命;雷诺俯身盯着舰首的结构细节,手指在空气中模拟撞击动作,思考着如何在近距离战斗中利用舰首突破追猎者的阵型;莉娜则将目光聚焦在推进器与武器系统的布局上,大脑飞速计算着航速与火力覆盖范围的匹配度;老周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凑近图纸查看零件标注,时不时用铅笔在草稿纸上记录关键参数;小林虽然对技术细节一知半解,却也被图纸上那股充满力量感的设计震撼,眼中满是期待。
“接下来,我详细说明设计理念的核心 ——‘灵能 - 机械双核心驱动系统’。” 凯拿起一支红色炭笔,在图纸上圈出两个关键区域,“战舰的主能源来自我们即将组装的新型聚变核心,它采用艾塔尼的‘磁约束聚变技术’,输出功率是‘老兵号’原核心的 2.5 倍,能为推进器、电磁炮等机械系统提供稳定动力;同时,我们在舰体内部铺设了总长度超过 500 米的星晶合金导线,这些导线能将星璃的灵能或星晶矿石的能量,转化为灵能护盾、灵能主炮的驱动能源。这两个核心相互独立又彼此备份,就算聚变核心被摧毁,灵能系统仍能维持战舰的基础航行与防御;反之,若灵能系统失效,机械系统也能保证我们安全撤离。这种设计,就是为了避免重蹈‘老兵号’因单一能源崩溃而陷入绝境的覆辙。”
“我有个疑问。” 老周突然开口,他推了推老花镜,指着图纸上两个核心的连接点,“我们在小型设备上验证过灵能与机械的兼容性,但战舰的能量需求是小型设备的上千倍。以灵能主炮为例,单次发射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当于 10 个应急能源核心,这么庞大的能量在传输过程中,如何避免两种能量对冲?之前‘奇美拉协议’的失控,就是因为能量兼容出现了致命漏洞。”
“这正是‘奇美拉’级最关键的技术突破 —— 舰体中部的‘能量缓冲舱’。” 凯立刻调出缓冲舱的细节图纸,那是一个直径 3 米的球形结构,内部布满蜂窝状的星晶合金网格,每个网格单元都标注着 “能量分流阀” 的符号,“缓冲舱就像一块‘智能能量海绵’,当两种能量同时传输时,网格会自动捕捉多余的能量粒子,通过分流阀将其转化为辅助动力,比如为感应塔供电或调节推进器的输出功率。更重要的是,星璃的灵能能实时监控能量流动状态,一旦检测到对冲迹象,缓冲舱会在 0.01 秒内启动紧急分流程序,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这个设计我们在模拟器上进行了 72 小时的极限测试,期间模拟了 12 种能量异常场景,全部成功化解。”
星璃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彩,她抬起手,指尖凝聚出一缕微弱的灵能,在空气中勾勒出缓冲舱的能量流动轨迹:“老周,你可以想象一下,灵能在蜂窝网格中会形成自然的螺旋流,而机械能量则沿着网格边缘的金属管道传输,两者就像两条并行的河流,永远不会交汇。而且星晶合金的灵能传导性极强,我能通过灵能精准调节分流阀的开合度,就算出现突发能量峰值,也能强行将其导入应急储备室,绝对不会引发失控。”
莉娜此时也提出了实战层面的疑问:“从设计图来看,‘奇美拉’级的防御和火力配置确实远超‘老兵号’,但追猎者的主力舰主炮能击穿 100 毫米厚的合金装甲,我们的战舰能否抵御这种级别的攻击?还有,在星际战斗中,机动性往往能决定生死,‘奇美拉’级的航速和转向灵活性如何?”
“防御方面,我们采用‘双层护盾 + 星晶复合装甲’的三重防护体系。” 凯指向图纸上的环形模块,“最外层是艾塔尼的‘灵能护盾’,能直接抵消追猎者能量武器 70% 的伤害,护盾强度可通过星晶感应塔实时调节;中间层是传统的‘电磁护盾’,针对实体弹药和陨石碎片,能在 0.5 秒内形成全覆盖防御;舰体装甲则使用我们最新冶炼的星晶复合合金,厚度 50 毫米,硬度却达到 hV3800,是‘老兵号’装甲的 3 倍,就算两层护盾全部被突破,装甲也能抵御至少 3 次追猎者主力舰主炮的轰击。”
他话锋一转,指向舰尾的推进器:“机动性方面,两台矢量推进器采用‘灵能助推技术’,常规航速能达到‘老兵号’的 1.5 倍,战斗时开启灵能助推,航速可提升至 1.8 倍,远超追猎者的轻型巡逻舰。而且推进器配备了‘多角度转向系统’,能在 3 秒内完成 180 度转向,比传统战舰的转向速度快 2 倍,足以躲避追猎者的导弹攻击。”
“那武器系统的具体配置呢?” 雷诺追问,他深知在与追猎者的战斗中,火力压制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我们需要能击穿他们的护盾,还要有应对集群攻击的手段。”
“武器系统分为三类核心装备。” 凯的手指落在舰首下方的巨型炮管上,“首先是舰首的‘灵能主炮’,炮管由星晶单晶打造,能将灵能转化为高强度能量束,有效射程 100 公里,威力是‘老兵号’主炮的 5 倍,一击就能击穿追猎者的主力舰护盾;其次是舰身两侧的‘电磁速射炮’,射速每分钟 300 发,配备‘智能拦截系统’,能拦截小型战机和导弹,覆盖范围半径 5 公里;最后是舰尾的‘灵能鱼雷发射管’,可搭载 12 枚‘智能追踪鱼雷’,鱼雷头部装有星晶感应芯片,能锁定追猎者的能源核心弱点,命中率高达 90%,是应对大型战舰的杀手锏。”
随着凯的讲解,“奇美拉” 级战舰的轮廓在众人脑海中逐渐清晰,室内的气氛也从最初的震撼,慢慢转变为压抑不住的兴奋。但兴奋过后,现实的挑战如同冷水般浇下 —— 老周拿起草稿纸,上面记录着零件需求清单,他眉头紧锁地说道:“根据图纸估算,战舰的核心零件至少需要 500 个,其中 30% 需要用星晶合金制作。我们现有的纳米熔炉每天最多冶炼 2 块标准星晶合金板,每块板只能加工 3 个零件,按这个效率,光制作星晶合金零件就需要 25 天,加上其他金属零件的制造,至少需要 3 个月。而且部分精密零件,比如灵能主炮的感应线圈,需要精度达到 0.01 毫米的加工设备,我们现有的 3d 打印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还有灵能系统的调试问题。” 星璃的语气带着一丝谨慎,她收起指尖的灵能,额间的晶体光芒也随之减弱,“虽然我们在小型试验平台上验证过灵能传导的稳定性,但战舰的灵能回路总长度超过 500 米,有 200 多个节点需要校准,任何一个节点出现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更重要的是,灵能主炮单次发射需要消耗我 80% 的灵能储备,连续发射两次就会陷入透支状态,如何在战斗中快速补充灵能,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