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计算逃离窗口(2 / 2)

“出口处的红外传感器怎么规避?我们没有反探测设备,推进器运转时产生的热量肯定会被捕捉到!” 我突然想到一个关键问题 —— 之前专注于路线和推力,却忽略了船坞出口的安防措施。

“红外传感器的探测阈值为 50c,推进器正常运转时表面温度 42c(测试数据),可通过在喷口处覆盖隔热材料(从船员休息区找到的陶瓷隔热垫),将表面温度降至 38c,低于探测阈值;同时,太空垃圾带的背景辐射(约 3K)可掩盖船体温度,进入后即可完全规避探测。”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隔热垫的安装示意图,甚至标注了 “裁剪尺寸(30)”“固定位置(喷口上方 10)” 等细节,仿佛已经提前演练过无数次。

我看着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划,心里的恐慌渐渐被一种 “跃跃欲试” 的冲动取代。虽然计划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但系统的每一步计算都基于真实数据,每一个风险点都有应对策略,这种 “把冒险拆解成可控步骤” 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计算进度 90%…… 正在生成‘应急预案’:

1. 若推进器突发故障(如单侧熄火),立即启动另外两个推进器,调整推力至 3.0N,缓慢停靠至最近的废弃设备后,修复时间预计 10 分钟,后续需压缩其他分段时间;

2. 若被巡逻机器人发现,启动‘紧急停机’,关闭所有推进器,利用船体阴影隐藏,待机器人离开后,延迟 30 分钟重新启动,调整后续时间节点;

3. 若出口红外传感器触发警报,立即将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60%,加速通过出口,进入太空垃圾带的时间可提前 5 分钟,利用垃圾带的信号屏蔽规避追击。”

当计算进度达到 100% 时,光幕上弹出一份完整的《第七船坞逃离方案(V1.0)》,包含路线图、时间轴、推力参数、应急预案四个部分,甚至还附带了 “工具准备清单”“隔热垫裁剪教程” 等实操指南。我下载方案到个人数据板,手指划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系统,这个方案…… 真的能成功吗?” 我在心里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最后的忐忑。

“基于当前所有已知数据,方案成功概率为 62%,高于‘继续停留船坞(15 天后被学院发现概率 90%)’的风险收益比。” 系统的机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 “破釜沉舟” 的决绝,“且‘老兵’号的船体结构已无法支撑长期停留(舰尾龙骨应力值接近阈值),若不尽快撤离,可能因结构疲劳导致不可逆损坏。”

舰尾龙骨的隐患!我突然想起之前体检报告里的警告,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现在的 “老兵” 号,就像一个随时可能倒下的病人,只有离开船坞,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 “治疗”。

我从床上爬起来,开始按照方案清单准备工具:将陶瓷隔热垫裁剪成 3 块 30 的方形,边缘用砂纸打磨光滑,避免划伤推进器外壳;检查应急停机按钮的接线,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瞬间切断推力;将个人数据板充至满电,下载离线版的船坞地图和逃离方案,防止网络中断导致数据丢失。

收拾完工具,我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里的恐惧与期待交织在一起。这次逃离,是一场赌上一切的冒险 —— 赌推进器能稳定运转,赌推力控制能精准无误,赌巡逻间隙能完美利用。但我知道,我没有退路,“老兵” 号也没有退路。

夜幕降临时,我背着工具箱,再次走进第七船坞。“老兵” 号的船体在夜色中像一头沉默的巨兽,三个推进器的喷口已经覆盖好隔热垫,在应急灯的微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泽。我走到 ApU 舱室,最后一次检查供电线路,系统光幕上的逃离倒计时开始跳动:距离启动时间,还有 6 小时。

我靠在舱壁上,望着外面漆黑的船坞,心里默念:“雷诺,别怕。就算这条路再难,也要带着‘老兵’号走出去。”

属于我们的逃离窗口,即将开启。而这场步步惊心的冒险,也将在凌晨 3 点的监控盲区里,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