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雾雨(1 / 2)

詹州!

一个比南州还要靠南的地方!

这里属于气候温暖之地,所以盛产谷物和水果,也多蛇虫鼠蚁。

得益于发达的水路和充沛的雨水,詹州也算大宋一个比较富裕的州。

此时!

詹州的某条不知名的山路上,一位白衣先生和一群过路的商客手拿竹棍,边走边敲打路边的草丛。

当地人称之为“打草惊蛇”,管这根棍子叫“打蛇棒”。

‘隋老头这人不厚道,什么花鸟山?什么猴子酒?问了一圈没一个人知道这地方!’

何修缘一边走,一边低声埋怨。

很快!

天色渐暗。

商队的“把头”名叫杨散雨,取名的寓意是“散开雨雾见晴天”。

不过这名字似乎没起什么作用,雨该下还是下。

但常年行商,倒让他练就了一门绝技:问天路。

(所谓“问天路”,就是预判次日能否行路,简单说,就是个天气预报员。)

只见杨散雨看了看天色,又用手背在空气中抡了一圈,

然后贴在脸上,闭眼感受片刻。

随即转身对众人喊道:

“大家加快脚步点,晚上定会有雾雨。大家快点走,前面有座土地庙可以避雨!”

没人质疑杨散雨。

他能成为把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天气的把握远超常人,这也是他带的商队收成好的关键。

在这片山区,气温骤降的情况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天气“雾雨”!

这雾雨,像雾又像雨,可是比雨更细,比雾更浓,浮在半空,遮日避月,且风吹不散,阳光晒不化。

对过来人来说,雾雨很是可恶,它缠人又湿衣,关键是雾雨天气根本无法打火把,到了晚上几乎等于摸黑走路。

对行商之人来说,雾雨如同那软刀子,杀人不见血,坑人不要命。

也只有那些不干活的文人墨客会喜欢,还形容它“如雨中女子,磬心而不伤神”。

很快,一行二十人找到了杨散雨所说的土地庙。

庙里条件不错,有干柴也有席草,既能休息,也能生火御寒。

“年轻的跟我出去找点干木头,或者能烧的柴火!”

这是行商的规矩:住野庙,在能力范围内不闲着,得就近找些可燃的柴火,第二天还得补回一些柴火。

这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也是这一带不成文的规定。

何修缘作为队伍一员,自然也撸起袖子,加入捡柴的队伍。

只听那把头杨散雨笑呵呵地对他说:

“何先生,您跟我一组吧。”

何修缘微笑点头,跟在杨散雨身后。

在这地方找柴火有讲究:高草

意思是“问蛇,行礼”。

那杨散雨对何修缘也格外客气,许多活都抢着干,何修缘只需在旁边看着就行。

弄得何修缘自己都有点尴尬:我看起来就那么弱不禁风吗?

谁知四下无人时,杨散雨忽然转过身,一脸含笑且小声地问道:

“何先生,您不是普通人吧?”

何修缘心里一咯噔,暗叫大意了。自己一个人孤身出门,不带包袱,也不打伞,全身竟无一丝雨迹!

稍有阅历的人都能看出自己不寻常。

就像当初在江边,颜一书和贾百万不也一眼看出他的破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