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
春天正月,曹操(武王)到了洛阳。二十三日,曹操去世。曹操这个人看人很准,不容易被人用假象蒙骗。他选拔人才眼光独到,不管对方出身低微还是贫寒,只要有才能就会任用,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曹操和敌人对阵的时候,神态从容,看上去就像不想打仗一样。但一旦抓住机会发起进攻,那气势就锐不可当。如果部下立了功,该奖赏的时候,他出手非常大方;要是没有功劳还想讨赏,他一点东西都不会给。曹操执法严格,谁犯了错必定严惩,有时候惩罚完了自己也会伤心流泪,但绝不会因此赦免犯错的人。他生性节俭,不喜欢奢华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些,他才能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几乎统一了天下。
曹操去世的时候,太子曹丕还在邺城,军队里人心惶惶。一些官员想先隐瞒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却认为这事瞒不住,于是公开了死讯。有人提议,各地城池的守将都应该换成曹操老家谯县、沛县的人。魏郡太守徐宣大声反对说:“现在天下基本统一了,大家都愿意为朝廷效力,何必非要用谯县、沛县的人,让其他将士寒心呢!”这个提议这才作罢。
曹操的青州兵擅自敲着鼓成群结队地离开,很多人觉得应该阻止他们,不听从命令的就出兵讨伐。贾逵说:“不行。”他反而发布公文,让各地给这些青州兵提供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奔丧,见到贾逵就问曹操的玉玺印绶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国家早就有了继承人,玉玺印绶可不是您该打听的。”
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城,太子曹丕哭得停不下来。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大王去世了,全天下的人都等着您拿主意呢。您对上要考虑祖宗宗庙,对下要为天下百姓着想,怎么能像普通人那样只知道哭呢!”曹丕过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聚在一起痛哭,乱成一团。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现在大王离世,天下人心惶惶,应该赶紧拥立继承人,稳住大局,光哭有什么用!”于是他驱散大臣,安排好禁卫,着手操办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
大臣们觉得,太子曹丕即位得有皇帝的诏书才行。尚书陈矫却说:“大王在外面去世,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放下悲痛,马上即位,才能稳定人心。而且大王的其他儿子就在附近,如果不赶紧即位,万一出什么变故,国家可就危险了。”于是他马上准备好各种仪式和官员,一天之内就把事情都办好了。第二天一早,以王后的命令,立太子曹丕继承王位,并且大赦天下。没多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送来诏书,授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还让他兼任冀州牧。曹丕即位后,尊称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太后,并且把年号改成延康。
二月初一,发生了日食。二月十六日,曹丕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二月二十一日,曹操被安葬在高陵。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回到自己的封国。临菑国的谒者灌均揣摩曹丕的心思,上奏说:“临菑侯曹植喝醉酒后狂妄无礼,还威胁朝廷使者。”曹丕因此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又杀了曹植的党羽——沛国的右刺奸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和他们家里的男丁。
鱼豢评论说:俗话说“穷人不用学就知道节俭,地位低的人不用学就懂得恭敬”。这不是人的本性不同,而是环境造成的。要是曹操以前就对曹植等人有所防备,这些贤能的人,又怎么会有争夺王位的想法呢!曹彰就算心里有不满,也不至于做出什么大事;曹植就更不可能造反了!结果杨修因为被认为是曹植的亲信而被杀,丁仪因为站错队被灭族,真是太可悲了!
曹丕刚即位,开始设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还规定宦官担任官职不能超过各官署的令。他把这些规定写成诏书,放在石匣里保存起来。当时要选拔侍中、常侍,曹丕身边的老部下暗示负责选拔的官员,想直接任用自己人,不再选拔其他人。司马孚说:“现在新王刚刚即位,应该重用天下的英才,怎么能借着这个机会,互相推荐自己人呢!如果官员不称职,就算得到了职位也没什么值得看重的。”于是就另外选拔人才。
尚书陈群觉得朝廷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好,很多有才能的人没被任用,就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选拔人才,这些中正官都是从当地有见识、品德好的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负责给人才评定等级,分出高下。
五月初二,汉献帝追尊曹操的父亲(太尉曹嵩)为太王,曹操的母亲丁氏为太王后。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人麹演勾结周边郡县造反,抗拒邹岐赴任。张掖人张进抓了太守杜通,酒泉的黄华也不接受太守辛机到任,两人都自称太守响应麹演。武威的三个胡人部落也跟着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求救,苏则准备出兵救援,郡里的人都觉得叛军势力太大,应该等大军来。当时将军郝昭、魏平已经驻扎在金城,但接到命令不能向西进军。
苏则就找来郡里的官员和郝昭等人商量说:“现在叛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有些人是被迫加入的,不一定真心想反。我们趁着他们内部有矛盾发起进攻,那些被迫反叛的人肯定会脱离叛军,这样我们的力量就增强了,他们的力量就减弱了。我们既得到了更多的人,士气也会大增,这时候去攻打叛军,一定能取胜。要是等大军来,时间拖得太久,那些原本不想造反的人也会和叛军联合在一起,到时候就很难分开他们了。虽然有诏书不让我们擅自行动,但为了大局,灵活处理也是可以的。”郝昭等人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出兵救援武威,收服了三个胡人部落,然后和毋丘兴一起去张掖攻打张进。麹演听说后,带着三千步兵骑兵来见苏则,嘴上说要来帮忙,其实想趁机搞事情。苏则把他诱骗过来杀了,还拉着他的尸体在军中示众,麹演的党羽都吓得四处逃散。苏则和各路军队包围张掖,打败了叛军,杀了张进。黄华害怕了,请求投降,河西地区就此平定。
一开始,敦煌太守马艾在任上去世,郡里的人推举功曹张恭代理长史。张恭派儿子张就去朝廷请求派新太守来。正好赶上黄华、张进叛乱,他们想拉拢敦煌一起造反,就把张就抓了起来,用刀威胁他。但张就宁死不屈,还偷偷给父亲张恭写信说:“父亲您带领敦煌百姓坚守忠义,大家都看得清楚,您可不能因为我被敌人抓了就放弃啊!现在大军马上就到了,您只管加紧出兵牵制叛军就行。希望您不要因为疼爱我,让我死不瞑目。”张恭马上带兵攻打酒泉,又另外派了二百骑兵和官员,沿着酒泉北边的边界,向东去迎接太守尹奉。黄华想救张进,又担心西边张恭的军队会偷袭他的后方,只好投降。张就最终平安无事,尹奉也顺利到敦煌上任。朝廷下诏赐给张恭关内侯的爵位。
六月,曹丕率军向南巡视。七月,孙权派使者来进献礼物。蜀国将军孟达驻扎在上庸,和副军中郎将刘封关系不好,刘封还经常欺负他。孟达一气之下,率领部下四千多家投降了魏国。孟达长得帅,又有才能,曹丕非常喜欢他,还和他同坐一辆车,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并成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把西南地区的军事交给了他。行军长史刘晔劝曹丕说:“孟达这个人只想着占便宜,又仗着自己有点本事喜欢耍小聪明,肯定不会真心感恩。新城郡和孙权、刘备的地盘挨着,他要是叛变,会给国家带来大麻烦。”但曹丕没听进去。他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和孟达一起去攻打刘封。上庸太守申耽背叛刘封投降,刘封被打败,逃回成都。
刘封本来是罗侯寇氏的儿子,刘备刚到荆州的时候,因为没有儿子,就收养了他当养子。诸葛亮担心刘封性格太强硬,刘备去世后很难控制,就劝刘备趁着这个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就赐刘封自尽。武都的氐族首领杨仆率领族人归顺魏国。
七月二十七日,曹丕驻扎在谯县,在城东大摆宴席,犒劳六军将士和谯县的父老乡亲,还安排了各种歌舞杂技表演。官员百姓纷纷敬酒祝贺,一直热闹到晚上才结束。
孙盛说:守丧三年的制度,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遵守。所以即使是在三代末期、战国七雄纷争的混乱时代,也没有人在短短十天半月就废除丧服制度,在从墓地回来哭祭祖先时就丢掉丧杖。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改变了古代的制度,人伦纲纪一下子就被废弃了。这使得当时的道德风气变得淡薄,对后世百代的风俗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魏文帝曹丕既然沿袭了汉代的制度,废除了守丧大礼,在最应该哀伤的时候却举办宴会奏乐,在开创帝业的初始阶段就破坏了教化的根基。等到他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又公开纳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妃嫔。由此可以预见,曹魏的国运不会长久,传承的世代也会很短。
曹丕任命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当时天下刚刚安定,很多刺史都无法有效管理所辖郡县。贾逵说:“州官原本是依据六条诏书来监察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所以以往考察官员的报告,都说他们严厉能干、威风凛凛,有督察的才能,却不说他们性情温和宽厚,有慈爱和善的品德。如今地方官吏轻视法律,盗贼公然横行,州官明明知道却不检举纠察,那天下还能靠什么来维持正道呢!”于是,他把二千石以下官员中,那些徇私枉法的人,全都上奏朝廷予以免职。对外,贾逵整顿军队;对内,他治理民政,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疏通运河,当地官吏百姓都称赞他。曹丕说:“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并通告天下,让各地以豫州为榜样,还赐给贾逵关内侯的爵位。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奏说:“根据图谶纬书,魏国取代汉朝是天意,有很多迹象可以证明。”大臣们趁机上书,劝曹丕顺应天意民心称帝,曹丕没有答应。
冬季,十月十三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的玉玺和诏书,要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三次上书推辞,然后在繁阳修筑受禅坛。二十九日,曹丕登上祭坛,接受玉玺,正式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天下。
十一月初一,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继续使用汉朝的历法,享受天子的礼乐待遇;还封山阳公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曹丕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皇帝,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尊母亲王太后为皇太后。把汉朝原来的诸侯王改封为崇德侯,列侯改封为关中侯。大臣们也都按照功劳大小,被封官晋爵。此外,曹丕还把相国改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山阳公把两个女儿献给曹丕做妃子。
曹丕想要更改历法,侍中辛毗进谏说:“魏朝继承了舜、禹的正统,顺应天命民心;而商汤、周武王是通过战争平定天下,才更改了历法。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最为适宜。’《左传》也说:‘夏朝的历法符合自然规律。’陛下何必一定要更改历法呢!”曹丕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当时大臣们都在歌颂魏国的功德,大多贬低汉朝;只有散骑常侍卫臻公开说明禅让的意义,称赞汉朝的美好。曹丕多次看着卫臻说:“天下的珍宝,应该和山阳公共同分享。”
曹丕想要追封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顺应天命,开创基业,改革制度,这些都应该成为后世永远遵循的典范。查阅古代典籍,没有给妇女分封土地、授予爵位的制度。按照礼法,妇女的地位是根据丈夫的爵位来确定的。秦朝违背古法,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做法,这都不是先王制定的好制度。”曹丕说:“这个建议很好,那就不要施行追封了。”于是,他还将此定为制度,收藏在宫廷的档案库中。
十二月,开始营建洛阳宫。十七日,曹丕前往洛阳。
曹丕对侍中苏则说:“之前打败酒泉、张掖后,西域派使者到敦煌,进献了直径一寸的大珍珠。能不能再派人去购买一些?”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的德政能使中原百姓融洽和睦,让仁德传播到沙漠地区,这些珍宝不用求就会自己送来。要是靠派人去买来,那就没什么珍贵的了。”曹丕听后,默默不语。
曹丕征召东中郎将蒋济担任散骑常侍。当时,曹丕下诏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说:“你是我的心腹大将,特别委以重任,你可以作威作福,决定人的生死。”夏侯尚把诏书拿给蒋济看。蒋济来见曹丕时,曹丕问他在外边听到和看到了什么,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什么特别好的事情,只听到了亡国的话。”曹丕听后,气得变了脸色,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蒋济详细地做了解释,并说:“‘作威作福’,这是《尚书》中明确的告诫。天子说话不能随便,古人对此非常慎重,希望陛下明察!”曹丕立刻派人追回了之前的诏书。
曹丕想把冀州十万户士兵的家属迁徙到河南,充实当地人口。当时正赶上大旱,又闹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官员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但曹丕坚持要这么办。侍中辛毗和朝中大臣一起请求面见曹丕,曹丕知道他们是来劝谏的,就板着脸等着他们。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徙士兵家属,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曹丕说:“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曹丕说:“我不和你讨论这件事。”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把我安排在身边,让我担任谋议之官,怎么能不和我讨论呢!我所说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国家考虑,陛下怎么能对我发火呢!”曹丕不回答,起身走进内室。辛毗跟上去拉住他的衣襟,曹丕用力甩动衣袖,不回头,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辛毗字佐治),你逼我逼得也太紧了吧!”辛毗说:“现在迁徙百姓,既会失去民心,又没有粮食供给他们,所以我不敢不极力劝谏。”于是,曹丕只迁徙了一半的人。
有一次,曹丕外出射野鸡,回头对大臣们说:“射野鸡太快乐了!”辛毗说:“对陛下来说是很快乐,对臣下们来说却是很辛苦。”曹丕听后,默默不语,此后就很少再出去射野鸡了 。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辛丑年),春天正月,曹丕任命议郎孔羡为宗圣侯,负责祭祀孔子。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同时重新开始使用五铢钱。
蜀地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刘备为汉献帝发丧,穿上丧服,追谥他为孝愍皇帝。刘备的部下纷纷称有祥瑞出现,劝刘备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书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天子篡位,所以才奔波万里,召集军队,准备讨伐逆贼。如今大敌还没有消灭,就先自己称帝,恐怕会让人心生疑惑。当初汉高祖和项羽约定,先攻破秦朝的人就封王。等到刘邦攻下咸阳,俘获秦王子婴,仍然推辞谦让。何况如今殿下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领地,就想要称帝自立呢!我实在认为殿下不应该这样做。”刘备听了很不高兴,把费诗降职为永昌从事。
夏季,四月初六,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登基称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臣司马光说:上天生下众多百姓,他们无法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就共同拥戴一个君主来治理。如果君主能够禁止暴行、消除祸害,保全百姓的生命,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使社会不至于混乱,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主。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天下的诸侯国有上万个,凡是拥有百姓和土地的,都可以称为君主。能够统合万国并统治他们,制定法律制度,颁布号令,而天下没有人敢违抗的,就称为王。
当王道衰落的时候,强大的国家能够率领诸侯尊奉天子,这样的国家就称为霸。所以自古以来,当天下混乱无道,诸侯互相争斗时,有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天子,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
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建立后,学者们开始推崇“五德相生相克”的学说,认为秦朝是一个过渡朝代,处于木德和火德之间,只能称为霸,不能称为王,于是关于正统和闰统的争论就开始了。
到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晋朝失去统治能力,五胡乱华;南朝宋、北魏以后,南北分裂,各自编写国史,互相排斥贬低,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
到朱氏取代唐朝,天下四分五裂,后梁太祖朱温进入汴京,有人把他比作篡权的王莽、穷奇,对后梁的年号和历史都弃而不记。这些都是出于个人偏见的说法,不是公正客观的论断。
我学识浅薄,实在不足以辨别前代的正统和非正统。但我私下认为,如果不能统一天下九州,就算有天子的名号,也没有天子的实际权力。这些政权,无论属于华夏还是夷狄,是仁义还是残暴,国家大小、力量强弱,或者时代不同,总体上都和古代的诸侯国没有区别,怎么能只尊崇一个国家为正统,而把其他国家都视为伪政权呢?
如果认为只有从上一代合法传承下来的才是正统,那么南朝陈接受了谁的传承?北魏又接受了谁的传承?如果认为占据中原地区的就是正统,那么匈奴汉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胡夏等政权所占据的土地,可都是五帝、三王的旧都。如果以道德来判断是否正统,那么一些小国家也有贤明的君主,夏、商、周三代末期,难道就没有邪僻的君王吗?
所以关于正统和闰统的争论,从古到今,都没有人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说通,让人完全信服而不可动摇。我现在所记述的历史,只是想叙述国家的兴衰,记录百姓的安乐与疾苦,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其中的善恶得失,作为借鉴和警戒,并不像《春秋》那样设立褒贬的标准,来扭转乱世,恢复正道。
至于正统和闰统的问题,我不敢妄加判断,只是根据各个政权的实际功业来叙述。周朝、秦朝、汉朝、晋朝、隋朝、唐朝,都曾经统一过九州,并且把皇位传给后代子孙。即使他们的子孙后来势力微弱、流亡迁徙,但仍然继承着祖宗的基业,还有复兴的希望。而与他们争夺天下的势力,原本都是他们的臣属,所以我用天子的制度来叙述这些朝代。
至于其他一些政权,地域大小、道德水平相当,谁也不能统一对方,名号没有差别,本来就不是君臣关系的,我都把它们当作列国来处理,对它们一视同仁,不抬高也不贬低,这样差不多能不歪曲事实,接近公平公正。然而,在天下分裂的时候,不能没有年、时、月、日来记录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由于汉朝把政权传给魏国,魏国又传给晋朝,晋朝传给南朝宋,一直到南朝陈,然后被隋朝取代;唐朝传给后梁,一直到后周,然后被大宋继承,所以我不得不采用魏国、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来记载各个政权的历史事件。这并不是尊崇这些朝代而贬低其他朝代,也不存在正统和闰统的区别。
刘备建立的汉政权,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家族关系已经非常疏远,无法说清世代辈数和名位,就像南朝宋高祖刘裕自称是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称是吴王李恪的后代一样,真假难以分辨。所以我不敢把刘备建立的汉政权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的政权相提并论,认为它能继承汉朝的正统。
孙权把都城从公安迁到鄂县,还把鄂县改名为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