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四十四 (公元134年-145年)

汉纪四十四 (公元134年-145年)(1 / 2)

阳嘉三年(公元134年)

四月,车师后部司马带着后王加特奴等人,在阊吾陆谷突袭北匈奴,大获全胜,还俘虏了单于的母亲。

五月戊戌日,因为春夏连续干旱,皇帝大赦天下。他亲自坐在德阳殿东边露天求雨,还因为尚书周举学问好,专门问他解决办法。周举说:“天气异常是因为阴阳失调。陛下抛弃了文帝、光武帝的好做法,学起了秦朝的奢侈风气,宫里有很多宫女嫁不出去,民间又有不少光棍。干旱这么久,没见陛下真正改过,光在外面晒着求雨没什么用。陛下只做表面功夫,就像爬树找鱼、倒退着往前走,根本没用。应该真心改革,释放宫里多余的宫女,减少御膳开支。《易传》说:‘君主改过,上天很快就会回应。’陛下好好想想吧!”后来皇帝又当面问他,周举说要谨慎选官,远离贪官和小人。皇帝问具体是谁,周举说:“我职位低,不好直接说大臣的坏话,但敢直言的是忠臣,只会奉承的就是小人。”

太史令张衡也上书说:“前年京城地震、土地开裂,这是权力分散、百姓不安的征兆。我担心陛下处理政事不够果断,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恩德分给别人。权力和恩德都必须由陛下一人掌控,希望陛下遵守古法,别让重要权力落到别人手里,这样才能消除灾祸。” 此外,张衡还提到,东汉建立后,很多儒生热衷研究《图纬》这类谶纬之书,但这些书漏洞百出,比如里面提到的公输班、墨翟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还说益州在汉朝之前就有,可刘向父子整理书籍时根本没见过这些书。所以这些书都是西汉末年的人编造出来骗人和谋利的。张衡建议把这些书全部禁掉,免得混淆视听、污染经典。

七月,钟羌的良封等人再次侵犯陇西、汉阳。皇帝任命前校尉马贤为谒者,去安抚羌人各部。十月,护羌校尉马续派兵攻打良封,取得胜利。

十一月壬寅日,司徒刘崎、司空孔扶被免职,这是皇帝采纳了周举建议的结果。乙巳日,大司农黄尚被任命为司徒,光禄勋河东人王卓为司空。

因为耿贵人多次为耿氏家族求情,皇帝就封耿宝的儿子耿箕为牟平侯。

阳嘉四年(公元135年)

春天,北匈奴呼衍王侵犯车师后部,皇帝让敦煌太守发兵救援,结果吃了败仗。

二月丙子日,朝廷首次允许宦官收养儿子并继承爵位。当初皇帝能复位,宦官出了不少力,所以皇帝很宠信他们,还让他们参与政事。御史张纲上书反对:“汉文帝、汉明帝时,宦官只有两人,赏赐也很少,所以国家富足。现在却随便给没功劳的宦官封官,这可不是爱护百姓、顺应天道的做法。”但皇帝根本没当回事。

这一年发生旱灾,谒者马贤攻打钟羌,大获全胜。

四月甲子日,太尉施延被免职。戊寅日,执金吾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前太尉庞参再次担任太尉。梁商称病在家将近一年,皇帝派太常桓焉带着任命诏书到他家,梁商才出来接受任命。梁商年轻时精通经传,为人谦虚,喜欢结交人才,他征召汉阳的巨览、上党陈龟做自己的属官,李固为从事中郎,杨伦为长史。李固觉得梁商性格太软,不敢整顿朝纲,就劝他:“这几年灾祸不断,聪明人看到异象就会反思,愚蠢的人才会逃避。只要您能整顿朝纲,坚持正道,就能像古代贤人伯成一样,留下不朽的名声,哪能和那些只知道贪图荣华的外戚相提并论呢!”但梁商没听进去。

闰八月初一,发生日食。冬天十月,乌桓侵犯云中,度辽将军耿晔追击失败,十一月,乌桓把耿晔围困在兰池城,朝廷发兵几千人才解围。十二月甲寅日,京城发生地震。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

正月己巳日,皇帝改年号,大赦天下。

冬天十月丁亥日,承福殿失火。十一月丙子日,太尉庞参被罢官。十二月,象林的蛮夷造反。乙巳日,前司空王龚被任命为太尉。

王龚痛恨宦官专权,上书痛斥。宦官们就派人诬陷他,皇帝让他立刻解释清楚。李固赶紧劝梁商:“王公为人正直,却被小人陷害,大家听说后都很气愤。三公地位尊贵,按规矩不会自己出来喊冤,如果被冤枉得太狠,很可能会自杀。按旧例,不是犯大罪不会这样逼问他。要是王公真有个三长两短,朝廷就会背上害贤的名声,大臣们也会寒心!救人要趁早啊!”梁商跟皇帝说了之后,王龚才没事。

这一年,执金吾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梁冀嗜酒如命,成天吃喝玩乐,当官后更是胡作非为。他父亲梁商的亲信、洛阳令吕放把这事告诉了梁商,梁商就责备梁冀。梁冀怀恨在心,派人在路上刺杀了吕放,又怕父亲知道,就假装是吕放的仇人干的,还推荐吕放的弟弟吕禹当洛阳令,让他去追捕凶手,结果把吕放的宗族、亲戚、朋友一百多人全杀了。

武陵太守上书,说当地蛮夷已经归顺,可以像汉人一样收税。大臣们大多同意,但尚书令虞诩反对:“自古以来,圣王都不会强迫异族和我们一样。先帝定下的贡税标准已经很久了,现在突然增加,他们肯定会造反。就算收到税,恐怕还不够平叛的费用,到时候肯定后悔。”皇帝没听,结果澧中、渐中的蛮夷果然因为贡布增加而造反,杀了当地官吏。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

春天,武陵的两万蛮夷包围充城,八千人侵犯夷道。

二月,广汉属国都尉打败了白马羌。皇帝派武陵太守李进征讨叛乱的蛮夷,李进不仅平定了叛乱,还选拔了一批好官吏,用心安抚蛮夷百姓,武陵郡从此安定下来。

三月乙卯日,司空王卓去世。丁丑日,朝廷任命光禄勋郭虔为司空。

四月丙申日,京城发生地震。

五月癸丑日,山阳君宋娥因勾结坏人、欺上瞒下,被收回官印,遣返回乡。黄龙、杨佗等九位侯爷,因为和宋娥相互送礼行贿、谋求高官厚禄,也被打发回各自的封国,还被削减了四分之一的租税。

同一时期,象林的蛮夷首领区怜带人攻打县衙,杀了当地官员。交趾刺史樊演征调交趾、九真两地一万多士兵去救援。结果士兵们害怕长途跋涉,七月,这两地的士兵就造反了,还攻打官府。虽然官府镇压了叛乱,但蛮夷的势力却越来越大。

冬天十月甲申日,皇帝前往长安。扶风人田弱向皇帝推荐同乡法真,说他学问渊博,精通各家学说,却一直隐居不愿做官,应该请他出来担任重要职务。皇帝一心想请法真出山,先后四次征召,法真始终没有答应。法真的朋友郭正称赞他:“法真的名声人人都知道,但想见他一面却很难。他越是想远离名声,名声就越是跟着他,他简直称得上是百世之师!”法真,是法雄的儿子。

丁卯日,京城又发生地震。太尉王龚看不惯中常侍张昿等人独揽大权,想上奏皇帝杀掉他们。王龚的宗亲拿杨震因为得罪宦官被害的事劝他,王龚这才打消了念头。

十二月乙亥日,皇帝从长安返回京城。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

春天二月乙亥日,京城、金城、陇西发生地震,金城和陇西还出现了山体崩塌。

夏天闰四月己酉日,京城再次地震。

五月,吴郡丞羊珍造反,攻打郡府,被太守王衡打败斩杀。

侍御史贾昌和州郡官兵一起征讨区怜,但一直没打赢,反而被区怜的军队包围。一年多过去,军队粮草都供应不上了。皇帝召集公卿百官和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四府的属官,问大家该怎么办。多数人建议派大将,征调荆、扬、兖、豫四个州的四万人马去支援。

李固反对说:“如果荆、扬二州太平无事,调兵还行。可现在这两个州盗贼扎堆,武陵、南郡的蛮夷也没彻底平定,长沙、桂阳又多次被征调劳力,如果再折腾,肯定会惹出新麻烦,这是第一个不行的理由;兖、豫两地的百姓突然被征调,远赴万里之外,归期遥遥,朝廷诏书催得又急,肯定会有人逃跑造反,这是第二个不行的理由;南方天气湿热,还有瘴气,士兵去了,十个人里得死四五个人,这是第三个不行的理由;长途跋涉,等士兵到了岭南,早就累得没力气打仗了,这是第四个不行的理由;军队每天走三十里算正常行程,可日南离内地九千多里,得走三百天才能到,按每人每天五升米算,光士兵就得六十万斛米,还没算将官和马匹的口粮,光是粮草运输,花费就大得吓人,这是第五个不行的理由;到了前线,士兵肯定大量死亡,到时候打不过敌人,还得再调兵,这就像割掉心腹来补四肢,这是第六个不行的理由;九真和日南相距千里,征调当地的百姓都受不了,何况让四个州的士兵去吃这份苦,这是第七个不行的理由。以前中郎将尹就去益州平叛,益州百姓编了句谚语:‘敌人来了还能活,尹就来了要我命。’后来尹就被召回,把军队交给刺史张乔,张乔靠着原来的将士,一个月就消灭了敌人。这说明派大将不一定有用,州郡官员也能担此重任。不如重新选拔有勇有谋、爱护百姓的人当刺史、太守,让他们都去交趾。现在日南兵力单薄又没粮草,防守守不住,进攻也不行,不如把当地百姓都迁到北边的交趾,等局势稳定了再让他们回来;再招募蛮夷,让他们自相攻击,朝廷提供钱财物资;谁能通过离间计拿到叛贼首领的人头,就封他为侯,赏给他土地。前并州刺史长沙人祝良,性格果敢;南阳人张乔,之前在益州平叛立过功,这两人都能重用。以前汉文帝直接任命魏尚为云中太守,汉哀帝当场任命龚舍为泰山太守,咱们也应该直接任命祝良、张乔,让他们直接赴任。”

四府官员都觉得李固说得对,于是朝廷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张乔到任后,对蛮夷进行安抚劝降,叛乱的人纷纷投降、散去。祝良到了九真,独自一人深入敌营,用计谋和威望招降了几万人,这些人还帮祝良修建了官府。从此,岭南地区再次恢复太平。

八月己未日,司徒黄尚被免职。九月己酉日,朝廷任命光禄勋长沙人刘寿为司徒。丙戌日,皇帝下令让大将军、三公各自举荐两名刚毅果敢、勇猛善战、有谋略能当将帅的人,特进、卿、校尉各自举荐一人。

当初,尚书令左雄推荐冀州刺史周举担任尚书。后来左雄升任司隶校尉,推荐前冀州刺史冯直担任将帅。但冯直曾经因为贪污获罪,周举就以此弹劾左雄。左雄辩解道:“诏书让我举荐勇猛的人,又没让我举荐品行高洁的人。”周举反驳:“诏书让你举荐勇猛的人,可没让你举荐贪污的人!”左雄说:“我当初推荐你,真是给自己挖坑!”周举说:“以前赵宣子任命韩厥为司马,韩厥按军法杀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却对大夫们说:‘快恭喜我!我没选错人!’如今您不嫌弃我才能不足,把我推荐到朝廷,我不敢为了讨好您而隐瞒过错,没想到您的想法和赵宣子不一样啊。”左雄听后很高兴,道歉说:“我曾经侍奉过冯直的父亲,和冯直关系也不错,如今你因此弹劾我,确实是我的过错!”天下人因此更加敬重他们。

当时,宦官们都在争着卖官鬻爵、滥用权势,只有大长秋良贺清廉节俭、为人宽厚。皇帝下诏举荐勇猛之士,只有良贺一个人没推荐任何人。皇帝问他原因,良贺回答:“我出身平民,在宫里长大,既没有识别人才的眼光,也没和士大夫们交往过。当年商鞅通过景监见到秦孝公,有见识的人就知道他不会有好下场。现在如果因为我的推荐而得到官职,对被推荐的人来说不是荣耀,而是耻辱,所以我不敢推荐!”皇帝因此更加欣赏他。

冬天十月,烧当羌的那离等人率领三千多骑兵侵犯金城,被校尉马贤打败。

十二月初一,发生日食。

大将军梁商看到小黄门南阳人曹节等宦官在宫里掌握实权,就让儿子梁冀、梁不疑和他们结交。但其他宦官嫉妒梁商一家受宠,反而想陷害他们。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人和皇帝身边的人合谋,一起诬陷梁商以及中常侍曹腾、孟贲,说:“他们打算征召各位王子,密谋废立皇帝,应该把梁商等人抓起来治罪!”皇帝说:“大将军父子是我的亲信,曹腾、孟贲是我宠信的人,肯定不会有这种事,分明是你们嫉妒他们!”

张逵等人知道皇帝不信他们的话,又怕被追究,就假传圣旨,在宫中逮捕了曹腾、孟贲。皇帝听说后勃然大怒,命令宦官李歙立刻放了曹腾、孟贲,又把张逵等人关进监狱。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正月庚辰日,张逵等人被处死。案件牵连到弘农太守张凤、安平相杨皓,二人都被处死。受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在位大臣都被卷入其中。梁商担心冤枉太多人,就上书说:“按照《春秋》的道理,功劳归于主帅,治罪只针对首恶。大案子一办,无辜受牵连的人太多,囚犯长期被关押,小错也会变成大罪,这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也不利于推行善政、教化百姓。应该尽快结案,别再抓人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只惩处了确实有罪的人。

二月,皇帝任命梁商的小儿子、虎贲中郎将梁不疑为步兵校尉。梁商上书推辞说:“不疑年纪还小,却担任成人才能胜任的职位。当年晏平仲辞掉鄁殿的封地,以此守住财富;公仪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以此保住地位。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也希望在圣明的时代守住这份福禄!”于是皇帝改任梁不疑为侍中、奉车都尉。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这一年一开始就不太平。三月乙亥日,京城发生地震,大地晃动,人心惶惶。

地震的余波还未平息,烧当羌的那离等人又起兵反叛。到了夏天四月癸卯日,护羌校尉马贤奉命出征,他带领军队一路拼杀,最终斩杀那离,还消灭了 1200 多叛军,成功平定叛乱。朝廷为此大赦天下,希望借此安抚人心。

五月戊胡日,皇室这边有了新动静,已故济北惠王刘寿的儿子刘安被封为济北王,又多了一位王爷。可到了秋天八月,太原郡又遭遇旱灾,地里的庄稼都快干死了,百姓生活艰难。

转眼到了永和五年(公元140 年),春天二月戊申日,京城再次地震,仿佛老天在不断发出警示。

这次是南匈奴出了事,句龙王吾斯、车纽等人带头造反,他们一路攻打西河郡,还拉拢右贤王,合起伙来包围美稷城,残忍杀害了朔方、代郡的长官。五月,度辽将军马续和中郎将梁并紧急调遣边境军队,又联合羌、胡等部落,凑了两万多人马发动突袭,暂时把叛军打得七零八落。但吾斯等人不甘心失败,重新集结起来,继续攻打城池,抢夺地盘。

皇帝气得不行,派人去斥责单于。其实单于根本没参与谋反,吓得赶紧摘下帽子,躲进帐篷,又跑到梁并那里磕头谢罪。不巧梁并生病了,被召回京城,五原太守陈龟接替他担任中郎将。陈龟觉得单于管不住手下,竟然强迫单于和他弟弟左贤王自杀,还打算把单于的近亲都迁到内地。这下可好,那些投降的人心里直发毛,不知道朝廷到底要干什么。陈龟也因为这事被关进监狱,丢了官职。

大将军梁商看到这种局面,赶紧上书给皇帝说:“匈奴叛乱,他们心里也清楚自己罪大恶极。就像走投无路的鸟、被困住的野兽,都知道拼命求生,何况匈奴人多势众,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干净。现在为了打仗,粮草运输的压力越来越大,军队也疲惫不堪,掏空国内去对付外敌,对咱们国家没好处。度辽将军马续一直足智多谋,又长期镇守边疆,特别懂军事。我每次看他的书信,发现他的想法和我的计策不谋而合。不如让他深挖壕沟、加高城墙,用恩德和诚信去招降匈奴,再公开悬赏,约定好条件。这样,那些反叛的人就会归服,国家也能太平。”

皇帝觉得有道理,就下令让马续去招降叛军。梁商还专门写信给马续等人,叮嘱说:“咱们国家太平太久,都快忘了战争的残酷。匈奴骑兵厉害,擅长野外作战,面对面拼杀是他们的强项,却是我们的短板;但我们擅长用强弩守城,坚守营垒,等敌人疲惫再出击,这是我们的长处,却是匈奴的弱点。我们一定要发挥长处,静观其变,用悬赏吸引敌人投降,千万不要贪图小功劳而坏了大局。”果然,右贤王的部下抑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