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间,崔湜、郑愔二人极尽赞誉之词,将狄仁杰安定北疆之功捧上了天,言语间却不时旁敲侧击,询问突厥内部详情、与拔汗那可汗盟约的具体条款,甚至试探狄仁杰对如今朝局的一些看法。
“……狄公此番立下不世之功,回朝之后,陛下必有重赏。只是如今朝中诸事繁杂,太子殿下仁孝,然年富力强,亦常忧心国事……唉,有些事,着实难办啊。”崔湜故作感慨,目光却紧盯着狄仁杰。
郑愔接口道:“是啊,如今朝堂之上,还需狄公这等德高望重的老臣回来主持大局,方能令宵小敛迹,众正盈朝啊。”这话看似奉承,实则将狄仁杰架在了火上。
狄仁杰持杯浅酌,语气平淡:“二位言重了。老夫身为臣子,唯知尽忠职守,上报君恩,下安黎民。至于朝局,自有陛下圣心独断,我等臣子,谨遵圣谕便是。”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不表态支持太子,也不接“主持大局”的话茬,只强调忠于皇帝,恪守臣节。
崔湜、郑愔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随即又堆起笑容,转而谈论风花雪月,仿佛刚才的试探从未发生。
宴席散后,二人告辞离去。李元芳来到狄仁杰身边,低声道:“大人,他们带来的随从,与驿馆外监视我们的人,气息同源。”
狄仁杰点了点头:“果然是他们。看来,这崔湜、郑愔,便是如今想在朝中兴风作浪之人了。他们根基尚浅,急于寻找倚仗,或想借我之名,或想探我之底。”
曾泰忧心道:“恩师,此二人巧言令色,圣眷正浓,他们此番试探不成,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无妨。”狄仁杰目光深邃,“跳梁小丑,何足道哉。真正的风浪,还在后面。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准时出发,入京!”
他走到窗边,望向南方。夜色中,神都洛阳的轮廓在远方若隐若现,万家灯火如同繁星落地,璀璨之中,却仿佛隐藏着无数双窥伺的眼睛。
就在狄仁杰准备就寝之时,狄春却拿着一封名帖,匆匆进来:“老爷,门外有一人,自称是太子府率更丞张文潜,说有要事求见,但……不肯进门,只递了这张名帖。”
狄仁杰接过名帖,只见帖子背面,用极细的笔触写着一行小字:“京西,落雁坡,盼独晤,急。”
太子府的人?深夜相约,地点偏僻,还要求独晤?
狄仁杰看着这行字,沉吟不语。这神都的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还要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