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营地后,天宇立刻召集所有懂土着语的人。除了老张,还有两个曾跟着传教士去过南洋的士兵,三人围坐在地图旁,试图从白天的对话中梳理出更多信息。
“‘大联盟’应该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那个白发老人是盟主。”老张在纸上画着,“他们提到‘蛇神’‘鹰族’‘卡鲁’,可能是联盟里的主要部落。‘东边的掠夺者’应该是指更早来的殖民者,听语气他们吃过亏。”
“他们的语言里,‘土地’和‘祖先’是连在一起的,说明对领地非常看重。”士兵小李补充,“提到‘铁’的时候,用的词和‘太阳的碎片’很像,说明他们把铁器看得很神圣。”
天宇让他们做两件事:一是整理出已知的词汇,编成简易词典;二是根据白天的对话,推测对方可能关心的问题——土地归属、资源分配、外来者的目的,这些都是谈判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信,我们和‘东边的掠夺者’不一样。”天宇强调,“他们需要的是安全和生存资源,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和合作,这两者并不冲突。”
接下来的三天,翻译团队几乎没合眼。他们根据老张记下的发音,结合之前小部落的语言习惯,硬是拼凑出了五十多个常用词的翻译,还画了几十张示意图——用图画表示“盖房子”“种地”“交换”,避免语言不通造成误解。
士兵们则在营地周边忙碌。他们加固了栅栏,在箭楼上增加了了望哨,还在与土着约定的分界线处设置了明显的标记——用木桩围出一片空地,上面插着华夏的旗帜,示意“此为界”。
后勤工匠们则赶制了更多的礼物:二十把铁刀、三十个陶罐(土着没有制陶技术,用的还是木碗)、还有一些绣着简单图案的麻布。这些东西不值钱,却是最能体现善意的工具。
四、约定机制:缓冲空间的预留
第三天清晨,天宇带着翻译团队和礼物,再次来到草地。这次,土着联盟的代表团早已等候在那里,人数比上次少了一半,但三位老者都在,白发老人的权杖上还系了条蓝色的布条——这是当地表示“和平”的象征。
“他们好像有准备了。”老张低声道,指着土着们带来的东西:几张完整的袋鼠皮、一堆打磨好的黑曜石、还有一小袋白色的粉末,看起来像是海盐。
白发老人率先开口,这次的语速慢了许多。老张连蒙带猜,总算听懂了大半:“他说,‘大联盟’有十二个部落,他是‘鹰族’的首领,被选为盟主。他们可以允许我们在海湾定居,但不能往内陆走太远,不能砍‘圣林’(指有蛇形图腾的树林)的树。”
天宇让老张回应:“我们可以不砍圣林的树,也可以划定定居范围。但我们需要淡水和土地耕种,还希望能用我们的工具,换他们的皮毛、矿石和食物。”
双方用“词语+手势+图画”的方式沟通了近两个时辰,中间多次因为误解而暂停。比如当天宇提到“耕种”时,红脸老人以为是要抢占他们的猎场,直到老张画出“播种”“收获”的图画,又用铁斧换了他们的海盐作为示范,才消除了误会。
最终,双方达成了初步约定:
1. 以西北小溪为界,华夏营地不得越过界限,土着联盟也不得进入营地周边五里范围;
2. 每周三在这片草地进行“交换”,华夏提供铁具、布料、粮食,土着提供皮毛、矿石、向导服务;
3. 各部落不得互相攻击,若有冲突,先由双方的“说话人”(翻译)调解;
4. 华夏将派翻译学习土着联盟的语言,土着也将派两人学习华夏语,作为长期沟通的桥梁。
白发老人用权杖在地上敲了三下,示意约定生效。他让人呈上那块蓝宝石权杖上的宝石,放在天宇面前的石头上,又示意天宇放下一件信物。天宇解下腰间的玉佩——这是他母亲留下的遗物,玉质温润,刻着“和”字。
“这是‘血盟’的意思。”老张激动地说,“他们把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说明认可我们了!”
白发老人拿起玉佩,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上面的刻字,然后将蓝宝石放回权杖,对天宇鞠了一躬——这个动作在土着礼仪中,代表着对平等伙伴的尊重。
回程的路上,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身上,暖洋洋的。韩信笑道:“没想到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最大的隐患。”
天宇望着手中的蓝宝石——这是土着联盟示好的证明,也是双方建立信任的起点。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文化的差异、利益的冲突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但至少,他们为未来预留了缓冲的空间。
回到营地时,夕阳正将天空染成金红色。临时搭建的木屋里,翻译团队已经开始整理今天的对话记录,工匠们在加固新的仓库,士兵们在练习格斗——每个人都在为长久的定居做准备。
天宇站在了望塔上,望着西北方向的丘陵。那里,土着联盟的部落正在篝火旁欢庆,隐约传来歌声。而在海湾这边,华夏的旗帜在晚风中舒展,简易港的栈桥上,新到的货船正在卸载物资。
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初次相遇,没有刀光剑影,只有试探与沟通。这或许,就是开拓最理想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