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96章 筑城收官,硬件落定

第296章 筑城收官,硬件落定(2 / 2)

城中心的议事堂是全城最气派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门前的台阶用汉白玉砌成,虽然朴素,却透着庄重。堂内的梁柱都是选了二十年的楠木,不用漆料,却自带淡淡的香气。“这柱子埋在地下的部分,都用桐油泡过,几十年不会糟,”木匠师傅拍着柱子说,“堂里的桌椅都是硬木做的,结实得能传三代。”

议事堂旁边是粮仓,巨大的圆顶仓库像一个个倒扣的瓮,墙壁厚达三尺,里面铺着防潮的木板,墙角放着石灰罐。“这粮仓能装下全城人一年的口粮,”负责管粮的官吏说,“顶上有透气的窗,底下有通风的沟,粮食存里面不发霉、不生虫。门口的锁是工坊特制的,三把钥匙分别由三个人管,想开门得三人同时到场,谁也做不了假。”

工坊区在城的东南角,十几个作坊连成一片,木工坊的锯木声、铁匠坊的打铁声、纺织坊的机杼声混在一起,热闹却不嘈杂。“每个作坊都留着防火的空地,”铁山指着作坊间的巷子,“地上铺着沙子,墙角放着水缸和灭火器,万一着火了,能及时扑灭,不连累别家。”工坊的仓库紧挨着城墙,里面的工具和原料码得整整齐齐,“从仓库到城墙有暗门,真要是急着运东西,不用绕路,直接就能上城墙。”

学堂和医疗点在城的西南角,挨着一片空地,那是特意留出来的操场。学堂的窗户特别大,阳光能洒满整个教室,墙上的黑板是用墨汁和桐油刷的,写字清晰,还不容易掉色。“医疗点的药柜是按‘春夏秋冬’分的,”老陈指着药柜上的标签,“春天的感冒药放最上面,冬天的驱寒药放顺手的地方,取药方便,还不容易拿错。”

收官查验:根基稳固的城池

主事者们分成三队,逐段查验全城的设施。天宇带着一队查城墙,每到一处,都让工匠用锤子敲打墙面,听声音判断是否夯实;用尺子量雉堞的尺寸,看是否符合规制;甚至让人往城墙上泼水,检验排水是否顺畅。“西北角那段的排水槽有点浅,”天宇在本子上记下,“让石匠明天再凿深半寸,免得雨水渗进墙里。”

林嫂带着一队查民生设施,她掀开排水沟的石板,看里面是否干净;尝了尝井水的味道,确认没有异味;还走进几户人家,看他们的屋檐排水是否顺畅。“张婆婆家的门槛有点高,老人进出不方便,”林嫂记下来,“让木匠明天去改矮半尺,再做个小斜坡。”

铁山带着一队查工坊和粮仓,他检查了铁匠坊的熔炉是否稳固,木工坊的工具是否齐全,粮仓的门锁是否结实。“粮仓的通风沟有点窄,”铁山皱着眉说,“粮食多了怕不透气,得拓宽一尺,这事我让人来办。”

夕阳西下时,三队人马在议事堂汇合,手里的查验记录都画满了红勾,只有寥寥几处需要微调的地方。老石匠捧着查验结果,声音带着激动:“大人,咱这城,城墙够结实,街巷够规整,设施够齐全,住着安全,用着方便,真成了!”

天宇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全城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沿着街巷连成一片,像落在地上的银河。他想起两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地,如今却成了一座有城墙、有街巷、有烟火气的城池,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天宇对众人说,“城墙筑牢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城里的人活得更好,让这座城真正成为咱华夏人的根。”

夜色渐深,城墙顶端的灯笼一盏盏亮起,照亮了雉堞的轮廓,也照亮了护城河上晃动的波光。这座刚收官的城池,像一头沉稳的巨兽,安静地伏在大地上,用它坚实的臂膀,守护着城里的万家灯火,也守护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明天一早,城门会准时打开,工匠们会去完善那些需要微调的地方,百姓们会像往常一样去学堂、去工坊、去市集,这座城,会在新的晨光里,开始它崭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