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紧急通道机制。像修桥、救灾这类事,学堂或民生口可直接向工坊发‘紧急调令’,但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补全议会审批手续,且每月报备紧急次数,超过三次要说明原因。”天宇指向铁山,“工坊的约束在事后核查,真有假公济私的,议会加倍追责,如何?”
铁山摸了摸下巴,烟袋锅在手里转了转:“倒也可行,就是得给工坊留个‘缓冲额度’——比如每月能自主调配三成产能应对紧急需求,不然天天被临时调货,产线真扛不住。”
“第三条:凭证互认。”天宇看向周老先生,“学堂的结业凭证,工坊必须认可;工坊的技能考核,学堂要纳入学分。孩子们在学堂学的算术、绘图,到了工坊直接能用,不用重复考试。”
周老先生抚掌:“这条好!上次有个学子算术考了头名,去工坊报到还要从‘一加一’考起,孩子当场就哭了,说‘先生教的都不算数’,多伤人心。”
林嫂却有顾虑:“说来说去,都是你们三方联动,那百姓的需求呢?总不能让他们天天盯着联席会议吧?”
“这就是第四条。”天宇补充道,“在各坊设‘民生信箱’,由林嫂这边汇总,每周一整理成《民生急报》,直接递到联席会议上。比如铁锅短缺这种事,你提前一周报上来,工坊就能调整配额,不用等百姓闹起来才补救。”
她拿起章程反复看了几遍,眉头渐渐舒展:“这么一来,我手里的民情册子就有去处了。上个月统计的‘缺锅户’名单,要是能提前到会上说,也不至于让张屠户家炖肉漏一地。”
窗外的日头升高了些,照在三人交头接耳的身影上。铁山在章程上圈出“缓冲额度”,和天宇讨价还价:“三成太多,两成五,不然军需赶不上要掉脑袋的。”周老先生则在“凭证互认”后补了句“需附技能实操评分”,免得空有理论的学子到了工坊难堪大任;林嫂最细心,加了条“紧急调令需注明受益民众数量”,防止小事滥用通道。
等三人签完字,天宇将章程叠好,塞进特制的铜盒里:“从明天起,先试运行三个月。每周三的会,我亲自盯着。铁山,明天先把库存木料调给学堂修桥;林嫂,把缺锅户名单整理出来,后天会上优先排产;周老先生,让学子们准备好,桥修好就赶考,工坊那边会派马车送考。”
“好!”三人异口同声应道,起身时的脚步声比来时轻快了许多。铁山出门时还回头喊:“我这就去工坊调木料,让工匠带工具跟着,争取今天就把桥修个七七八八!”
周老先生捋着胡须笑:“老夫这就去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把笔墨砚台备好,可不能误了时辰。”
林嫂则忙着往民生信箱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等消息的百姓。
天宇站在窗前,看着铁山的背影消失在工坊方向,周老先生的身影拐进学堂小路,林嫂的蓝布裙掠过街角的信箱,突然觉得这方天地的齿轮开始咬合转动。他知道,这章程只是开始,往后还会有新的问题冒出来,但至少从今天起,他们不再是各转各的轮,而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了。
铜盒里的章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枚刚锻造好的齿轮,虽带着棱角,却已具备联动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