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在图纸上画了个长方形:“纺织区:占地三十步见方,含纺车房二十间、织布坊五间、染坊三间、沉淀池三个、晾晒场一处、仓库一座,引山泉支渠一条。”他看向刘婶,“木料够用吗?纺车、织布机都得用硬木。”
“李木匠说能匀出一批槐木,够做机器了。”刘婶笑着说,“就等场地平好了,咱们就能动手搭棚子。”
四、木工区:刨花满庭芳
木工区在南边低坡,紧挨着原料场。李木匠用尺子量出一片区域:“这里建十间木工坊,每间放两张工作台、一套刨凿工具;建个大锯木场,搭个三丈高的木架,能锯长木料;角落留块空地做组装场,城门的门框、房屋的梁架,都得在这儿拼好再运出去。”
“锯木场得有动力。”天宇指着从北边流下来的山泉,“可以挖条支渠,架个水轮,水轮带动锯子,比人拉大锯省劲十倍。老周,你让人算算水轮的尺寸,得跟水渠的流量匹配。”
老周应下来,又问:“木材堆在哪?”
“就在木工区东边,”李木匠指着一片空地,“用石块垒个三尺高的台子,木材堆在上面,离地面远,不容易受潮。再搭个防雨棚,盖油布,下雨天也能干活。”
他还特意在图纸上画了个小方框:“得建个工具房,放刨子、凿子、墨斗这些,丢了可不行。再搭个歇脚棚,师傅们累了能歇歇,喝口茶。”
老周记下:“木工区:占地四十步见方,含木工坊十间、锯木场一处(带水轮)、组装场一处、木材堆放台、工具房、歇脚棚,引支渠一条(带水轮)。”
五、修缮区:巧手补万物
修缮区在四大坊的中间,像个枢纽。天宇画了个不大的方形:“这里不用太大,建五间房就行——一间修铁器,王铁匠的徒弟轮流来;一间修木器,李木匠的人照应;一间修纺织机,刘婶的人负责;一间放备用零件,螺丝、铆钉、木楔子,都分类摆好;最后一间当值班室,谁的工具坏了,来这儿登记就能修。”
“还得有个铁匠炉,小的就行,”王铁匠补充,“能熔些小铁件,补个锄头、修个铁环,不用像冶铁坊那样大动干戈。”
李木匠也说:“得备些胶水、木钉,修木器用得上。”
老周在图纸中心画了个小方框:“修缮区:占地十步见方,含铁器修缮间、木器修缮间、纺织机修缮间、零件仓库、值班室,配小铁匠炉一座。”
六、布局图成:各司其职,环环相扣
当最后一笔落在图纸上时,日头已经偏西。四大坊的位置、大小、功能、配套,都清晰地呈现在麻纸上——北边冶铁区炉火熊熊,西边纺织区机声轧轧,南边木工区刨花飞舞,中间修缮区巧手翻飞,过道上车来车往,水渠里清水潺潺,像一幅活起来的画。
天宇举起图纸,对着阳光看:“各坊既分开,又靠着过道和水渠连在一起,原料能顺道运,成品能顺路出,废水有处排,废料能回收,这就叫‘各司其职,环环相扣’。”
王铁匠看着冶铁区的标记,已经在琢磨高炉的尺寸;刘婶盯着纺织区的晾晒场,盘算着该种几棵皂角树,方便洗布;李木匠则在心里勾勒着水轮的样子,想着怎么让它转得更顺。
老周把图纸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我这就让人抄几份,一份贴在工坊区入口,一份给各坊的师傅,一份留着存档。明天一早就动工平整土地,先打地基,再搭棚子,争取一个月内让各坊都能开工。”
夕阳的余晖洒在空地上,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天宇望着这片即将热闹起来的土地,仿佛已经听到了高炉的轰鸣、纺车的转动、刨子的沙沙声。工坊是城的筋骨,而这些细致的规划,就是筋骨上的脉络,脉络通了,筋骨才能强健,城才能真正立得住、活起来。
“走吧,”天宇拍了拍老周的肩膀,“让弟兄们准备好家伙,明天就开工。”
众人扛着工具往回走,脚步踩在草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的城墙在暮色中沉默矗立,而城内的工坊区,正随着这一步步的规划,朝着沸腾的未来,慢慢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