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61章 议事初定,议会框架雏形

第261章 议事初定,议会框架雏形(2 / 2)

三、成员构成:三类人,一颗心

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竹简上,“议会”二字泛着淡淡的光。天宇收起竹笔:“议会的人,得能替各方说话。我想,分三类人最合适。”

“第一类,管理层代表。”他看向老周、账房先生和赵工头,“你们管着工坊、粮草、筑城,熟悉城里的家底,知道哪里有难处、哪里有办法。议会讨论资源分配、对外规划,离不了你们这些‘内行人’。”

赵工头挠了挠头:“我嘴笨,怕说不明白。”

“不用多会说,把筑城的难处说清楚就行。”天宇拍了拍他的肩膀,“比如石料够不够、工匠够不够,这些话只有你说最有分量。”

“第二类,工匠代表。”天宇转向王师傅和几位手艺出众的木匠、石匠,“工坊是城里的筋骨,你们最清楚铁器、木料、石料该怎么用才不浪费,也最清楚工匠们的需求。议会讨论工坊的事,得有你们说话,不然定的规矩可能根本行不通。”

王师傅挺直了腰板:“要是讨论添熔炉、加铁器,我保证能说清道理!”

“第三类,居民代表。”天宇最后看向张婶和两位普通劳力,“民居区的排水、孩子的去处、老人的赡养……这些事只有住在这里的人最清楚。议会不能光听管事的、做工的,还得听百姓的心里话,不然规矩定得再漂亮,百姓不认可,也落不了地。”

张婶把针线放进布包,眼神坚定:“我能替街坊们说话!谁家缺粮、谁家漏雨,我门儿清!”

天宇看着众人,心里渐渐踏实:“管理层懂全局,工匠懂生产,居民懂民生。三类人凑在一起,商量出的事才能兼顾各方。人数嘛,先定十三人,管理层五人,工匠代表四人,居民代表四人,不多不少,既能把事说透,又能议出结果。”

四、下一步:规矩与选拔

暮色渐浓时,议事厅里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问:“议会怎么开会?谁说了算?”

天宇想了想:“每月初一、十五开两次会,遇着急事随时聚。开会时人人都能说,说完了举手表决,多数人同意就按说的办。但有一条,不能只顾自己那方的利益,得说‘对全城好’的道理。”

张婶又问:“代表怎么选?总不能一直是咱们几个吧?”

“当然要选。”天宇笑着说,“管理层代表由各管事推举;工匠代表由工坊的人投票选;居民代表由各片区的百姓选。三个月一换,做得好的能再选,做得不好的,大家就另选别人。这样才能保证选出的人真能替大家说话。”

王师傅突然想起什么:“那议会定的规矩,要是有人不遵守咋办?”

“这就得定‘规矩的规矩’。”天宇在竹简最后写下“律法”二字,“议会先商量着定几条最要紧的规矩——比如不许偷东西、不许故意破坏城墙、废水不许乱排——定好了就写在城门口的石碑上,谁不遵守,议会就按规矩处置。将来人多了,规矩再慢慢添。”

离开议事厅时,月光已经爬上东段城墙。张婶提着布包往民居区走,心里盘算着该跟街坊们说些什么;王师傅握着铁钳往铁匠铺去,琢磨着该怎么跟其他工匠商量推举的事;老周翻着账簿,想着管理层该怎么分工才合适。

天宇站在门口,望着众人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手里紧紧攥着那卷写了“议会”二字的竹简。他知道,议会的筹建比筑城墙难——城墙是砖石垒的,看得见、摸得着;议会是人心筑的,得让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我的议会,这是我的城”。

但难,也得做。因为他要的不是一座只有墙的城,而是一座有规矩、有温度、能让所有人安心扎根的家。

议事厅的灯还亮着,竹简上的字迹在灯光下愈发清晰。华夏城的骨架在砖石中生长,而它的魂,正从这场关于“议会”的讨论里,悄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