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59章 配套跟进,饮水先行

第259章 配套跟进,饮水先行(2 / 2)

三、装辘轳:省力机关连市井

井挖好了,得装个辘轳,不然提水太费劲。木匠李师傅带着徒弟,用一根碗口粗的硬木做辘轳轴,两端架在青石垒的井台上,轴上套着个圆木盘,盘上绕着粗麻绳,绳子一头拴着铁桶。

“这木盘得做得匀实,不然转起来晃悠。”李师傅拿着刨子,把木盘刨得光溜溜的,“轴和木盘的接口处要抹点桐油,转起来才顺滑。”

徒弟们在井台边垒了圈青石,又在辘轳旁搭了个凉棚,棚下摆了张石桌,四个石凳。“以后街坊邻居来打水,累了能在这儿歇脚。”李师傅擦了擦汗,看着自己的手艺,“这辘轳,一次能提两桶水,比以前肩挑手提省劲多了。”

第一天用辘轳时,引来不少人围观。赵工头自告奋勇试了试,他摇着辘轳把手,绳子一圈圈绕在木盘上,铁桶“哗啦”一声提出水面,满满一桶水晃悠着上来,一点不费劲。“好家伙!这玩意儿顶得上三个壮汉!”赵工头把水倒进旁边的石槽里,引得众人一阵叫好。

有个大娘提着陶罐来打水,看着辘轳转得轻快,忍不住念叨:“以前在老家,打水要走二里地,现在在家门口就有甜水喝,这城住得舒心!”

四、挖沟渠:排水有道护根基

饮水的事刚落定,排水渠的工程就紧跟着开工了。按照规划,两条主街的两侧各挖一条宽一尺、深一尺五的浅沟,沟底铺碎石,沟边用青砖垒起矮沿,雨水顺着沟渠能流到城外围的护城河。

“这沟得顺着地势走,”负责排水的周师傅拿着水平仪,在地上划出坡度,“从城中心往四边降,每丈低半寸,水才能流得动。”

劳力们用铁锹开挖,遇到硬土就用镐头刨。周师傅跟在后面,时不时用尺子量宽度和深度:“这边再挖深点,那边沟边砌整齐些,别让土掉进去堵了沟。”

挖出来的土堆在沟边,正好用来垫高路面。有个年轻劳力图省事,把石块扔进沟里,被周师傅看见了,立刻喝止:“石块会堵着水流,捡出来!沟底得铺碎石,又平又透水。”

铺碎石时,周师傅让人把大石块铺在底层,小碎石填在缝隙里,再用石碾子碾一遍,碎石嵌进泥土里,沟底就像铺了层硬壳,又结实又利水。“这渠看着浅,用处大着呢,”周师傅拍了拍沟边的青砖,“下雨时,路面的水能顺着沟流走,城墙根就不会积水,地基才稳。”

刚挖好的第二天就下了场急雨,众人都跑到主街看效果——雨水落在路面上,顺着坡度流进沟渠,哗啦啦地往城外淌,路面上一点积水都没有。“成了!”周师傅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得一脸褶子,“这渠,能顶事!”

五、收尾时:一井一渠连民生

傍晚时分,井台边渐渐热闹起来。提着水桶的街坊、挑着担子的商贩、扛着工具的劳力,都来这口新井打水。辘轳转得“吱呀”响,水桶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人们的说笑声,混在一起,像支鲜活的曲子。

天宇站在井台边,看着有人用新打的水和面,有人提着水去浇刚栽的树苗,心里踏实了不少。他走到主街,踩着干爽的路面,看着雨水顺着沟渠潺潺流走,城墙的根基在暮色里稳稳当当,突然明白:一座城的坚固,不光靠高大的城墙,更靠这些藏在地下的井和渠,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小事。

“老赵,”天宇拍了拍赵工头的肩膀,“下一步,把各坊的支渠也挖了,让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活水。”

赵工头应着,眼睛却盯着井台上的人群——有个小孩正踮着脚够辘轳,被大人一把抱起来,让他亲手摇了半圈,乐得咯咯直笑。那笑声清亮,像井水一样,甜丝丝的,淌进每个人的心里。

城,是死的墙;人,是活的气。当一口井、一条渠把人们的日子连起来,这城才算真正有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