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54章 人口与资源普查,摸清家底

第254章 人口与资源普查,摸清家底(2 / 2)

“总劳动力算下来,”老秦掐着手指算,“刨去老人孩子,能上工的壮劳力和熟练工匠,大概九百出头。”他在《人口统计册》的封面上写下这个数字,又画了个向上的箭头,“够不够用还得看资源分队那边,要是石头够多,这九百号人得轮班倒才能赶进度。”

二、资源盘点:从粮仓到山林,寸土寸金

资源分队的队员们比统计分队晚回来两个时辰,每个人的裤腿都沾满了泥,帆布包里却鼓鼓囊囊——装着各种矿石样本和捆成束的植物标本。老石把样本摊在石板上,借着油灯的光给筹备小组的人讲解:

“粮食储备:各户存粮合计三百二十石,加上公共粮仓的一百五十石,共四百七十石。按每人每天消耗半升算,够一千人吃三个月,但得省着用,秋收还有两个月,中间可能断粮。”他指着一捧带着稻壳的样本,“不过南边的稻田长势不错,预估能收两百石新米,够顶上一阵。”

“木材:东边山林成材松木约五百棵,够盖五十间瓦房;西侧柳树林能做椽子、篱笆,数量充足。但得留一百棵大松树,做城门的横梁,那玩意儿得够粗够直。”

“石材:找到三处砂岩矿点,两处石灰岩矿点。最近的砂岩矿离城只有三里,修条小路就能运回来;石灰岩矿稍远,但质地好,烧出来的石灰黏合力强,抹城墙最合适。”老石拿起一块铁矿石,“还发现了一处铁矿,储量不多,但够打些锄头、凿子,暂时不用外购。”

他顿了顿,指着标本里的几株植物:“这是野麻,能纺粗布;这是艾草,能驱蚊;这是蒲公英,能消炎——这些都记下来,以后建药圃能用。”

当《资源储备报告》的最后一笔落下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老石揉着发酸的肩膀,看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标记,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就像盖房子前先看清了地基,知道哪里有石头,哪里有泥土,才敢往下打桩。

三、两份报告的碰撞:从纸页到人心

第二天清晨,《人口统计册》和《资源储备报告》被送到了筹备小组的长桌上。天宇和众人围坐在一起,手指划过那些带着温度的字迹——王铁匠的“熟练工匠”被圈了红,张婆婆的“孤”字旁添了批注“安排缝补仓库”,铁矿点的位置旁画了条简易的运输路线。

“九百劳力,四百七十石粮,五百棵松木……”天宇用指尖敲着桌子,“粮食够到秋收,但得提前组织人去南边稻田帮忙,争取多收五十石。木材够用,但得派十个木匠先打城门的框架,那五十间瓦房不急,先盖工坊和仓库。”

他看向老秦:“统计册里说有四十二名懂草药的女子?正好,让她们牵头建个‘药圃’,把资源分队采的草药种上,免得打仗时缺药。”又转向老石:“砂岩矿离得近,明天就派三十个壮劳力去修路,先把石料运回来,城墙的地基得抓紧打。”

老秦突然想起什么,翻开统计册的最后一页:“对了,有个情况得说下。城西有户人家,男主人是从南边逃难来的,以前在州府的营造司当过头目,会看图纸、算土方。他说愿意帮忙规划城墙的坡度,要不要记进‘特殊人才’栏?”

天宇眼睛一亮:“当然要!快请他来,咱们正愁没人算地基的承重呢!”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两份报告上,那些炭笔字仿佛活了过来——王铁匠的锤子、张婆婆的针线、砂岩矿的凿痕、野麻的纤维,都在纸页间跳动,编织成华夏城最坚实的筋骨。老秦摸着账本上磨出的毛边,突然明白:所谓“家底”,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是一双双能抡锤的手,一颗颗愿意扎根的心,是你知道谁能烧石灰,谁能纳军鞋,知道哪里的石头够硬,哪里的粮食够吃——知道这些,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把日子一寸寸垒起来,垒成一座能挡风遮雨的城。

“明天,让统计分队和资源分队再去查一遍。”天宇合上报告,语气坚定,“筑城是百年的事,家底得摸得比自己的手掌纹还清楚。”

队员们齐声应下,老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像是在为这份郑重的承诺,唱一支清晨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