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的老人抹了把眼泪:“给我家老婆子,她昨天还说,要是能喝上一口热粥,死也值了。”周围的矿工们都沉默了,不少人低下头,用袖子擦眼睛。
李奎站在不远处,听着这对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走过去,在老人身边蹲下:“大叔,我们正在统计矿工的家属信息,下午就派人把粮食和药品送到家里去,您看行吗?”
老人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真的?你们真能送?”
“真能。”李奎点头,“不仅送物资,咱们还要重新开矿,用新规矩——矿工工资翻倍,每天工作八小时,逢年过节给假,家里有困难的,矿上还能帮忙。”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骚动。“李队长说的是真的?”“工资翻倍?我儿子就能去读书了!”“八小时工作制?以前殖民者可是让咱们干十二个小时!”
一个瘸腿的老矿工拄着拐杖站起来,他的腿是十年前被矿车轧断的,殖民者只给了两块银元就把他打发了。“李队长,”他声音发颤,“你们真能待我们像人?”
李奎扶住他的胳膊,郑重地点头:“您本来就是这座矿山的主人。黄金重要,但挖黄金的人更重要。”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激起层层涟漪。矿工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提供信息:“二号金矿的地下三层有殖民者藏的炸药库!”“一号矿道的支撑木早就朽了,殖民者不肯换,说等塌了再招人挖!”“我知道他们把搜刮的黄金藏在哪,就在……”
这些信息很快汇总成一份详细的清单,比士兵们搜查到的仓库记录还要完整。有个年轻矿工甚至画出了殖民者偷偷开采的秘密矿道图:“这条道直通山外,他们每个月都从这里运黄金出去。”
林清看着这份由矿工们共同绘制的地图,感慨道:“咱们收复的不只是金矿,是人心啊。”
四、得失之间:更长远的盘算
夕阳西下时,李奎站在三号金矿的制高点,望着三座金矿的轮廓渐渐被暮色笼罩。参谋官拿着最终的战果报告走过来:“李队,三座金矿共缴获黄金230公斤,白银1.2吨,还有不少矿石。损失方面,牺牲17人,受伤53人,主要集中在三号金矿的攻坚战。”
李奎接过报告,却没看那些数字。他指着山脚下的村庄:“你看,那里的烟囱开始冒烟了。”夕阳下,矿工们的家乡村庄里,炊烟袅袅升起,比黄金的光泽更温暖。
“咱们损失了17个弟兄,”他声音低沉,“这17条命,换来了三座金矿,换来了矿工们的信任,换来了这里的安宁。值吗?”
参谋官沉默了片刻,回答:“以前听老兵说,打仗不是为了抢地盘,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过日子。今天才算明白这话的意思。”
李奎点点头,将报告折起来塞进兜里:“通知各队,今晚轮班值守,明早开始检修设备。告诉矿工们,愿意留下的,明天就可以上工,按新规矩算工钱;想回家的,咱们给发路费和安家费。”
夜幕降临时,一号金矿的选矿车间突然亮起了灯。原来是矿工们自发组织起来,帮着士兵检修机器。老矿工教年轻士兵辨认矿石的成色,士兵们教矿工们使用新的安全设备,车间里的笑声混着机器的嗡鸣声,在山谷里传得很远。
李奎站在车间门口,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刚出发时,赵虎问他“咱们到底为了什么打仗”。现在他有了答案——不是为了那些冷冰冰的黄金,而是为了让这些灯光能一直亮着,让这些笑声能一直有,让每个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能挺直腰杆,活得像个人样。
清点战果的账本上,黄金的数字很醒目,但李奎在最后一页添了一行字:“收复人心一座,价值连城。”
夜风掠过金矿的上空,带着矿石和泥土的气息。远处的村庄里,窗户透出点点灯火,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李奎知道,这只是开始,还有更多的金矿、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收复,但只要守住心里的那杆秤,知道什么比黄金更重,就永远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