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411章 没有师父的徒弟

第411章 没有师父的徒弟(1 / 2)

他缓缓将那根被血浸透的蒙针拾起,冰冷的针身触及指尖,仿佛一条濒死的毒蛇,依旧残留着一丝不甘的寒意。

村塾的废墟之上,一座简陋的茅草棚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赵篾匠颤巍巍地将自家压箱底的十几个祖传药罐全数搬出,小心翼翼地在地上排成七行七列。

他不识字,便抓来一把石子,让村里几个刚会数数的孩童,在每个陶罐旁用石子的数量标记药材的名称。

一代表当归,二代表川芎,三代表白芷……古老而质朴的传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这片焦土上扎下了根。

草棚内,十七户人家轮流值守,火塘里的艾草日夜不息。

赵篾匠捏着一撮当归,凑到孩子们鼻下,用沙哑的嗓音道:“闻,这味儿冲,带着一股土里的甜,能活血。”又换上一撮川芎:“再闻,这味儿更烈,像风,能行气。分不清,就拿命来记!”

棚外,六岁的阿禾俨然成了孩子王。

他每日领着五个年岁相仿的孩童,围坐在泥地上,以搓圆的泥丸代替丹药,以中空的芦苇管充当银针,有模有样地模拟着救人的场景。

“你发热,躺下!”阿禾小脸紧绷,学着涪翁的模样,指着一个流鼻涕的男孩。

他口中念念有词,将一根芦管轻轻点在男孩的臂弯,奶声奶气地喝道:“曲池一针,清热!”

这本是一场天真烂漫的游戏,直到第三日午后,一场真正的灾祸降临。

村西头张寡妇三岁的儿子突发高热,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眼看就要不行了。

妇人哭嚎着,疯了一般将孩子抱到草棚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年仅六岁的阿禾泣血哀求:“小李先生!求你救救我儿!求你了!”

“小李先生”——这是村民们私下里对阿禾的称呼,他们敬畏那晚江滩上的奇迹,更敬畏那个赋予阿禾奇迹的背影。

阿禾被这阵仗吓了一跳,但看到那孩子紫绀的面色,他脑海中仿佛有根弦被拨动了。

梦里,那个青衫先生的身影一闪而过。

他深吸一口气,学着大人的样子,伸出小手探了探男童的额头,随即断言:“邪火攻心!”

他没有丝毫犹豫,抓起一根磨尖的竹签,对着男童手臂的“曲池”与手背的“合谷”两处要穴,凭着那股野兽般的直觉,连点十数下。

然而,预想中的退热并未发生。

那男童的抽搐反而愈发剧烈,猛地呛咳一声后,呼吸竟肉眼可见地微弱下去,小脸瞬间煞白如纸!

“哇”的一声,周围的村民炸开了锅。

“怎么回事?怎么更严重了!”

“天杀的!黄口小儿也敢行医?这是在杀人啊!”张寡妇更是双眼一翻,险些昏死过去。

人群哗然,质疑、愤怒、恐惧如潮水般涌向阿禾。

小家伙呆立当场,手里还攥着那根竹签,清澈的眼眸里第一次充满了茫然与恐慌。

千钧一发之际,赵篾匠拄着拐杖,分开众人,厉声喝道:“都闭嘴!”

他强压着心中翻江倒海的恐慌,蹲下身,按着涪翁教过的旧法,三指搭上男童微弱的寸口脉。

指下,脉象却混乱如麻,如一团被野猫抓挠过的乱线,根本无从分辨。

他脑中轰然一响,猛然记起数月前涪翁在江边醉酒时,曾指着一条刚出水的小鱼说过的一句话:“小儿经络未固,如溪流未定,虚实难辨。你们这些蠢材只知照本宣科,与杀人何异?须以‘轻探三息’为先!”

“鸡骨!快!拿鸡翅骨来!”赵篾匠嘶吼道。

片刻,有人递来一截鸡翅骨。

赵篾匠用随身的小刀飞快地将其削成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薄片,小心翼翼地覆于男童的鼻端。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盯着那片薄如蝉翼的骨片。

骨片随着男童微弱的鼻息,极轻微地起伏着,时快时慢,毫无规律。

“不够!”赵篾匠额头青筋暴起,他猛地转向阿禾和那群吓傻的孩童,吼道,“哭什么!还记得李先生教的《针谣》吗?‘寒热辨’那段,都给我唱!”

孩子们被他一吼,抽噎着开始合唱,声音七零八落,却渐渐汇聚成一股奇异的洪流。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热在表,风寒束……热在里,痰火壅……”

稚嫩的童声在草棚前回荡,竟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共振。

阿禾闭着眼,侧耳倾听,那混乱的脉象仿佛在歌声中被剥离出了一丝异响。

他猛地睁开眼,小手不再犹豫,指向男童小腿内侧一个不起眼的凹陷处:“这里!这里跳得不对!它在叫!”

阴陵泉!

众人将信将疑,但此刻已无退路。

赵篾匠抓过一根缝衣针,在火上燎过,对着阿禾所指之处,一咬牙,轻轻刺入。

奇迹,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再次发生。

不过片刻,那濒死的男童猛地弓起身子,剧烈地咳出一口浓稠的黄痰,随即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骇人的煞白缓缓褪去,体温竟也开始平稳下降。

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