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25章 教字遮不住的光

第325章 教字遮不住的光(2 / 2)

“小李大夫,看你昨夜上山累着了,脸色不太好,快喝碗米汤补补气。”

李青针恍惚地接过,道了声谢。

他低头一看,只见那浓稠的米汤碗底,沉淀着一层极细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草屑。

以他识药的本能,瞬间就辨认出,那是远志、茯神和龙骨的粉末。

这三味药材,正是医家调理心神、安抚三焦的经典配伍——安神三焦汤!

他惊愕地抬起头,问道:“张大婶,这米汤里……您加了什么?”

张大婶淳朴地笑道:“哦,没啥,就是看你心事重重的样子,跟我娘以前睡不着的时候一样。我娘那时候啊,就爱在米汤里加点安神草的根、定心果的粉,喝了睡得香。都是些山里不值钱的东西,你喝喝看,说不定管用。”

安神草……定心果……这些民间的俗称,对应的正是远志与茯神。

无人指点,无人传授,仅仅是凭借一代代人的生活经验,她们便摸索出了这流传千古的安神良方,并将其融入了最日常的一碗米汤之中。

李青针端着那碗米汤,久久无言。

夕阳西下,晚霞将整个村庄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他静静地坐在自家门槛上,从怀中摸出那三枚曾指引他找到药室、唤醒记忆的铜针,将它们并列置于膝上。

冰冷的金属在余晖中反射着柔和的光。

他忽然明白了。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涪翁医道的唯一继承者,肩负着寻找和延续这门绝学的重任。

可他错了,大错特错。

真正的医道,从未失传,也从未被锁在任何一个洞窟或一本秘籍里。

它就在赵篾匠编筐的节奏里,在箩筐底那团艾绒的温度里,在药篓内壁那层树脂的气味里,在张大婶那碗米汤的沉淀里,甚至……在村里孩童追逐奔跑的步伐与呼吸里。

道,在人间。

这三枚铜针,它们的确是钥匙,但它们开启的不是一间藏宝室,而是一扇让他看到真实世界的窗。

现在,窗已经打开,钥匙的使命,也便完成了。

李青针站起身,走到门旁那片湿润的泥土地前。

他弯下腰,用手指轻轻刨开一个小坑,然后,郑重地将那三枚铜针并排插入土中,如同栽下一株充满希望的幼苗。

从此,世间再无涪翁神针,只有融于烟火的医道。

当晚,子时。

涪水再度涨潮,水声哗哗。

李青针立于河岸,这一次,他没有激动,也没有期盼,只是静静地看着。

河面上,那熟悉的粼粼波光再次汇聚,拼出了最后一句话。

那字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却又带着一种即将消散的释然。

“承者,非续也,乃行之不停歇。”

继承,不是单纯地延续某个名号或某本秘籍,而是将这种精神与智慧,在生活中、在行动中,永不停歇地实践下去。

八个大字在水面停留了片刻,便如烟雾般渐渐淡去,彻底融入了奔流不息的江水之中。

那一夜,李青针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他梦见自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一条从涪水主脉分出的小小支流,蜿蜒着穿过整个村庄。

他的水流清澈而温暖,缓缓淌过每一户人家的门前。

他看见,赵篾匠舀起一捧水,浸泡着新的竹条,那水流顺着他的指缝,仿佛在指引他下一个动作的节奏。

他看见,张大婶用他的水淘米、煎药,口中哼唱着古老而简单的歌谣,那歌谣的韵律,竟是一首安神催眠的古曲。

他看见,村里的老人坐在井边,无意识地用沾了水的手指按摩着膝盖上的“犊鼻穴”和“足三里”。

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泥地上用树枝画着歪歪扭扭的“经络图”,把它当成一种新奇的游戏。

他的水流过千家万户,被用来洗衣、做饭、灌溉、嬉戏……他的存在,就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而无论被如何取用,他的水流,始终清澈,始终温暖。

梦醒时,天已微亮。

李青针推开门,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露水和泥土芬芳的空气。

他知道,从今天起,这个村子里,没有人会再问谁是涪翁的传人,谁是真正的师父。

因为,每一个人,都已经是行在“道”上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