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三刻,天地间电闪雷鸣,就在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夜幕的瞬间,宽阔的河面上,忽地浮现出无数细碎的金色光斑。
这些光斑随着波涛疯狂跳跃,起初散乱如星,渐渐地,仿佛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它们开始聚合、排列,最终竟在咆哮的江流之上,连成了一行横贯两岸的金色大字:“观息以耳,听脉以心,非手之能,乃神之所临。”岸边一位懂医理的老药工,恰在此时为护药田而出,亲眼目睹此等神迹,顿时老泪纵横,双膝跪地,朝着江心叩拜。
这十六个字,正是医道奉为圭臬的《诊脉法》开篇亡佚的总序!
是传说中涪翁反复誊抄于每一卷手稿扉页,却随其隐居而彻底失传的医道总纲!
他颤抖着爬起,发疯般地冲向停靠在岸边的小舟,想要划船过去,哪怕用身体去记住那笔画也好。
然而,他的船桨刚刚触及水面,那满江的金色光斑便如受惊的鱼群,“轰”然一声,溃散成亿万点流光,瞬间消弭于无形。
待风浪稍稍平息,江面重归黑暗,唯见一尾巨大的红鲤鱼猛地跃出水面,金色的背脊在空中划出一道与那些字迹相同的玄奥弧线,复又重重归入深流之中,再无踪影。
异象并未就此终结。
柳妻遗留在沙洲上的那枚铜针,已静静地躺在那里七日七夜。
这夜月黑风高,铜针所在的滩头之地,忽然响起一阵“嗡嗡”的轻鸣。
那枚锈迹斑斑的铜针,竟自行颤动起来,缓缓地,一分分地离地半寸,凭空悬浮。
紧接着,它绕着自身的轴心急速旋转三周,发出的鸣音愈发清越。
而后,它骤然停止旋转,如一支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破空而去。
它依次悬停在村中三处地点:村东头那位患肺痨久咳不愈的老妪窗下,西边私塾里那位受寒湿之邪困扰的学童枕边,以及南边田埂上那位因丧子而肝气郁结的农夫平日耕作的道路中央。
每至一处,针身皆凌空轻震三下,其声清越,如叩门提醒,又如晨钟暮鼓。
次日,这三户人家不约而同地发现,病人久治不愈的顽疾竟都奇迹般地松动了大半。
他们都说,昨夜梦中,似乎听到了极为清澈悦耳的金属鸣响,醒来便觉一身轻松。
而那枚铜针,在完成了这场无人知晓的夜巡之后,仿佛耗尽了所有灵力,从空中坠落,直直插入村口断钩旁的泥土里,仅留一截针尾,好似为这片大地,做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标记。
谷雨前夜,涪水上游的山洪毫无征兆地再次暗动。
黎明时分,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村民们骇然发现,那条新生的河道竟没有遵循任何过往的流向,而是猛然转向东北,以一种决绝而霸道的气势,开始了新的书写。
它先是在那口苔痕曾凝成“常”字的古井遗址上,冲刷出一个圆润饱满的顿点作为起笔;继而纵笔直下,化作一道刚劲的竖,折钩横贯了大半个村落的田地;再然后,水流一分为二,舒展为遒劲的撇与捺。
最后那一捺,更是气贯长虹,斜斜地拖拽而出,直指东方天际,那轮刚刚升起的朝阳!
全村人被巨大的水声惊醒,奔出家门,尽皆失语。
放眼望去,整片平原之上,已被这狂暴而又精准的水流,硬生生镌刻出两个顶天立地的巨字:教承。
河宽数丈,深浅自然,其走势之苍劲,神韵之超然,竟与传说中涪翁亲笔所书的碑文如出一辙。
就在河道彻底成型的那一刹那,村中无论长幼,凡是曾与柳妻对谈过、受过她施药、见过她焚书之人,脑海中关于她的面容、言语、乃至“柳妻”这个身份的一切具体记忆,都在瞬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抽离,尽数化为一片模糊的白雾。
他们只觉心中空了一块,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究竟遗忘了什么,唯余一抹温润如水的善意,如晨雾般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自此,村中无人再提起那个女人的名字。
但一个奇怪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每逢家家户户炊烟升起之时,主妇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多盛一碗粥,默默地放置在门槛外的青石上。
旭日的光辉,将“教承”二字映照得金光粼粼。
村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神色茫然,心中那份无法言说的空洞与对眼前神迹的敬畏交织在一起。
大地归于平静,新的河道已成定局。
然而,这并非结束。
在这片崭新的寂静之中,一股更深沉、更原始的脉动,正顺着那巨大的笔画,从河床深处缓缓升起,它绕过了所有成年人复杂的思绪,开始寻找更纯粹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