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17章 灰都飘成方子了,谁还用笔写

第317章 灰都飘成方子了,谁还用笔写(2 / 2)

春耕时节,村东的老农在犁田时,铁铧深翻三尺,突然触碰到一块坚硬的巨物。

他唤来乡邻,合力掘开,竟是一方巨大的青石碑。

石碑半面已被岁月腐蚀得不成样子,另一面却隐约可见一个字的残角——那是“教”字的右下部分,一个刚劲的折笔,一道凌厉的收锋。

有眼尖的人立刻发现,这残角的笔势,竟与数里之外,那片被焚尽书典的沙洲上,由大地脉络自发勾勒出的那个“承”字,同出一源!

村民们激动不已,认为这是圣物降世,纷纷要将其抬回村中祠堂供奉。

柳妻却亲自赶来制止了他们。

她抚摸着石碑上冰冷的纹路,轻声说道:“此非圣物,乃大地吐纳之一息,是这方水土想要说的话。话听到了,便好,不必供奉。”

她命人将石碑原地掩埋,只在上面立了一块小小的木牌,上书四字:“此处曾言”。

当晚风雨大作,雷电交加。

次日清晨,当雾气散尽,村民们惊骇地发现,那片被重新掩埋的田垄,其上的泥土竟自发隆起,不多不少,正好勾勒出了半个完整的“教”字轮廓。

它与十里之外沙洲上的那个“承”字,隔着田野与村庄,遥遥相望,形成了一种无声而庄严的呼应。

承与教,仿佛一个古老的约定,正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醒来。

午后,柳妻为村里一位临盆的产妇诊脉。

她的右手三指刚刚搭上对方的寸口,还未凝神细探,异变陡生!

她自己的指尖竟开始剧烈地跳动,完全不受大脑控制,在产妇纤细的手腕上自行划动起来。

那是一种她从未学过,甚至闻所未闻的脉法!

指尖先是逆着经络走向疾行,再猛然折返顺流而下,最后在三个关键的穴位上,以一种奇特的韵律,三点轻按。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竟是一套早已失传的、用以安抚胎气的导气手法!

与此同时,她的脑海中轰然响起一段陌生的吟诵,苍老而悠远:“阳入阴分三百息,胎魂自合天地衣……”

她猛地抽回手,脸色煞白。

待产妇平安睡去,她跌跌撞撞地跑回家,翻出父亲留下的医书孤本——《灵枢·胎息篇》。

她一页页翻到最后,赫然发现,那句凭空出现在她脑中的话,正是这篇典籍亡佚的最后一行!

她怔怔地坐在原地,良久,拿起那个陪伴了她半生的紫檀木脉枕,一步步走到灶前,将它投入了熊熊燃烧的灶火之中。

“原来……”她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敬畏与释然,“不是我在把脉……是脉,在教我。”

又一个黎明。

全村都沉浸在最深的寂静之中。

那片沙洲之上,“承”字的前六笔,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清晰可见,宛如刀刻斧凿。

唯有第七笔,那决定了整个字风骨的最后一捺,始终空缺。

忽然,东方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一道无法言喻的淡金色弧线,自虚空中缓缓浮现。

它不似日光,不似电光,更像是一道纯粹的“意”,自九天之上垂落,其末端精准地指向了沙洲上一处尚还湿润的沙地。

恰在此时,一个赤脚的童子,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为了追逐一只晨起的蝴蝶,嬉笑着从岸边奔来,正要一脚跃过那片滩涂。

千钧一发之际,那道金线骤然凝实!

而那孩子的右脚,不偏不倚,稳稳地踩落在了金线的终点之上。

泥沙翻卷,一个完美而厚重的捺笔,瞬间成型。

至此,“承”字七笔圆满。

那最后一笔,浑厚如大地收笔,苍茫若岁月终章。

柳妻立于远处的坡顶,目睹了这全程。

她没有发出一声惊呼,也没有上前一步。

待那懵懂的孩童笑着跑远,她才缓缓地,缓缓地转过身,向着与村庄相反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一步落下,她身后留在沙地上的足迹,竟随着她的前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轻轻抹去,悄然湮灭。

仿佛这片刚刚觉醒的大地,不忍心再留存下最后一位知医者的任何痕迹。

她走得很慢,却很坚定,仿佛要去往一个没有路的地方。

身后,村庄在晨曦中渐渐苏醒,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几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揉着眼睛跑出屋门,追逐着一只翅膀上带着露水的彩蝶,他们的笑声,清脆得如同玉石相击。

没有人注意到,那片刚刚见证了神迹的沙洲,此刻正微微起伏,仿佛沉睡的巨兽,刚刚被一声稚嫩的呼唤,惊动了最深沉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