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306章 锅没开,但饭熟了

第306章 锅没开,但饭熟了(2 / 2)

这一切都不是人为调控的结果,而是三年来,整个村庄的村民们遵循着节令作息,饮食有度,他们体内和谐的阴阳五行之气,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共同储存的食物与药材,最终形成了这“人共同调”的奇观!

她轻轻地掩上窖门,没有在巡查记录上写下任何一个字。

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原来,不是我们在储存药材,而是这片土地和这些药材,在反过来养着我们。”

深秋霜降,村口那口废弃了数十年的古井,一夜之间生出异象。

清晨扫地的老妇人惊恐地发现,井口的青苔疯长了一圈,那绿色浓得发黑,并且所有的纹理都呈现出一种螺旋向内收敛的诡异姿态。

柳妻闻讯赶来,蹲下身子仔细查看。

她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螺旋纹理的最中心。

在那里,所有的苔痕汇聚成一个微微凸起的小点,饱含着水汽,晶莹剔透,形如一滴即将滴落,却又凝固在空中的墨点。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

这个形状,她太熟悉了!

这分明就是老师涪翁当年教她识字时,写下的那个“教”字,最后一笔的收尾之“点”!

她颤抖着伸出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那个墨绿色的凸起点。

指尖传来的不是青苔的湿滑,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触感。

一瞬间,一段极其微弱的心语直接在她脑海中响起:“……归于常。”

话音刚落,整片疯长的青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褪去颜色,枯萎凋零,重新变回了原来斑驳的模样。

只有那个点,依旧保持着那抹深邃的墨绿,仿佛将所有的生命力都凝聚在了其中。

当晚,村中七个常年被失眠困扰的老人,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相同的梦。

他们梦见一位白发苍苍、手执书卷的老者,就坐在这口古井边,对着月光轻声读书。

他们听不清老者在读什么,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心安。

第二天醒来,折磨了他们多年的顽疾,竟奇迹般地好了大半。

柳妻站在井台边,迎着朝阳,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明白了。

老师从未离开,他只是将自己活成了这片大地的记忆,用山川、河流、草木、井石,继续着他无言的教导。

教导之后,便是传承。

第二天清晨,涪水上的薄雾如同一层轻纱,缓缓散去。

一群村里的孩子照例来到河滩边拾柴,突然,一个眼尖的孩子指着浅滩的水面大叫起来。

只见水波轻轻荡漾,一只通体呈土黄色的陶埙,正缓缓地从水底浮了上来。

那陶埙的形制极为古朴,泥胎粗糙,显然是出自某个稚嫩孩童之手,甚至未经焙烧。

就在它完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所有孩子都看到,在它湿润的泥胎表面,一道短小而倾斜的横划,仿佛被无形之手刚刚刻上一般,清晰地显现出来。

那笔划歪歪斜斜,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那是“承”字的第一笔!

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嘻嘻哈哈地将这只奇特的陶埙从水里捞起,当成旗子一样插在沙堆上,追逐打闹。

他们更不知道,这只陶埙,曾在江底沉睡了三十年,被无数水流冲刷,又被无数鱼群轻啄,才在今日被唤醒。

也就在同一时刻,遥远的大地之上,散落在民间的七十二处医坊里,那些早已被束之高阁、字迹模糊的残卷之上,一缕微光闪过,竟凭空浮现出一行行崭新的字句。

那字迹稚嫩得如同孩童初学写字,内容却朴实得直指本源:

“面要三压起,病从慢里去。”

风吹过书页,无人知晓是谁写下了这些话。

但从这一天起,天下所有揉面的匠人,都记得面要压三次;所有与病痛抗争的人,都明白了“慢”字的真谛。

柳妻站在自家的药圃前,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从米粥,到船音,再到药窖与古井,最后是这破水而出的陶埙。

她知道,有什么东西被彻底唤醒了。

这个世界,正在以一种她无法理解,却能清晰感知的方式,发生着改变。

夜风不知何时停了,四周一片静谧,连虫鸣都消失了。

但她却清晰地感觉到,某种比风更古老、更有序的脉动,正在她脚下的泥土深处,顺着那些盘根错节的藤蔓,悄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