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61章 针没断,是换了个法子活

第261章 针没断,是换了个法子活(2 / 2)

村民们忙着抢收,唯有阿禾静静地立在场中,闭上了眼睛。

他清晰地感觉到,当一股特定的气旋擦过他的后颈“风池”穴时,他体内的“阳维脉”竟随之微微一震,一股暖流瞬间贯通全身。

他猛地睁眼,大喝道:“快!记下风吹的方向,还有那些药材移动的轨迹!”村民们虽不明所以,但出于对阿禾的信任,立刻七手八脚地记录下来。

半个时辰后,当众人将记录的轨迹在沙地上拼凑出来时,一幅玄奥无比的“风引通关图”赫然呈现。

这幅图,与古籍中仅有寥寥数语提及,早已失传的“八风定穴法”的描述,竟是完全吻合!

柳妻当即找来一位中风偏瘫的患者,按照图上所示,仅仅是让他立于特定的风口,在特定的时辰站立了一炷香的时间,未施一针,未用一药,那条瘫痪了数年的手臂,竟颤颤巍巍地抬了起来。

柳妻望着漫天狂风,长叹一声:“风本无情,可当人心通医,这无形无相的风,就成了这世上最老的郎中。”风、雾、露皆有医意,那承载万物的大地呢?

阿禾心中升起一个大胆的念头。

他潜入江心,取来一块巨石下积压了不知多少年的旧泥,将其小心翼翼地铺在村塾的门前。

三日之后,那片泥面在阳光下自然龟裂,而裂开的纹路,纵横交错,竟清晰地构成了一幅“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图。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幅经络图并非一成不变,每日随着日照角度的偏移,泥土上的纹路便会缓缓变化。

七日之后,赫然演变成了一幅完整的“奇经八脉”全图。

塾师最先发现了异样,他惊恐地发现,每当学塾里的孩童们齐声背诵《千字文》,念到“律召调阳”一句时,门前那片泥地上的经络图,便会泛起一层肉眼可见的微光。

柳妻听闻后,跪伏在地,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些泥土的纹路。

就在指尖与泥纹接触的一刹那,她的心神一阵恍惚,一段无声的讲解,竟直接在她脑海中响起——那内容,正是医圣涪翁当年口述、却因故未能落笔的《诊脉法·胎息篇》!

她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轻抚着那片泥土,如同抚摸着先祖的遗骸:“地不是死的……它没有忘记……它在替我们,把失传的东西,一代一代地教下去。”夜深了,阿禾独自在村中巡视。

他看到一幕奇景,村里的盲妇正以手抚墙而行,她的指尖所过之处,墙缝间的青苔竟会微微发亮。

他心中好奇,悄悄尾随。

只见盲妇走到一户人家门前停下,那家有个孩子正因高烧而啼哭不止。

妇人似乎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走了进去,不知为何,她仅仅是将自己温热的掌心,贴在了那病儿后背的“至阳”穴上片刻,原本哭闹不止的孩子,竟奇迹般地安睡了过去,呼吸也平稳下来。

柳妻后来悄悄为那孩子查验,发现其体内“督脉”的淤塞之气,已然畅通无阻。

阿禾事后找到那位盲妇,想要请教,妇人却连连摇头,茫然地说:“我什么都不会,就是……就是走着走着,手自己就热了,摸到那娃儿,就觉得该贴一下。”阿禾久久伫立在村口,他望见远处漆黑的山道上,一个樵夫肩上挑着沉重的柴火,正一步步走下山来。

那樵夫的步履沉稳而有力,所过之处,路边的草木竟如叩首般,齐齐向他低伏。

阿禾深吸一口气,眼中的迷茫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

他对着身旁的柳妻,也像是对着这片已经彻底活过来的天地,轻声说道:“从今往后,不必再问谁是医者——凡心不动而脉动者,皆是针。”他的目光越过整个苏醒的村庄,最终,落在了村头那个最沉默的老人身上。

老人每天都坐在那块磨得光滑的青石墩上晒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仿佛已经成了村口风景的一部分。

过去,阿禾只当他是个普通的老人。

但现在,在他的眼中,那画面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味。

仿佛那人和那块青石,早已长在了一起,成了一呼一吸的整体。

阿禾的瞳孔微微一缩,心中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

那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