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鸣通过竹筒导入密封的空瓮,瓮口蒙上浸湿的牛皮。
微弱的震动被无限放大,化为鼓皮上清晰可见的起伏。
柳妻与数位族老彻夜不眠,记录着鼓皮的每一次震动频率与幅度。
终于,在天亮之前,他们从那无数杂乱的震动中,逆向解析出了一句断断续续、却又石破天惊的话语:
“……脉在……足底……”
与此同时,涪翁选择了另一条路。
他将自己关入静室,以蜂蜡封住双耳,彻底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音。
他盘膝而坐,摒除杂念,反用《针歌》中最晦涩的心法,引导自己的神识,不断下沉,下沉……
他想起了盲童最后的话:“心火可照经脉,天地亦有经络。”
他不懂如何点燃心火,但他有血。
医者之血,饱含精气。
他毅然割开掌心,将一滴滴滚烫的鲜血滴在身前的沙盘上,那正是曾燃起心火残光的地方。
他要用自己的血气,作为引子,去唤醒、去沟通那残存的感应。
三日,五日,七日。
第七日黄昏,当天边最后一缕残阳隐没,涪翁枯坐的身躯猛地一颤。
他只觉胸口膻中穴陡然一热,仿佛有一颗火种被点燃。
紧接着,那股热流顺着某种无形的轨迹,瞬间流遍四肢百骸。
他内视己身,惊骇地发现,那八枚早已破碎消散的道印,竟在他体内留下了一条淡淡的“回响之径”!
道印虽毁,道韵犹存!
没有丝毫犹豫,涪翁的神识顺着这条“回响之径”,如潜龙入渊,刹那间穿透了肉身的束缚,与脚下的大地连接在了一起。
那一刻,他“听”到了。
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整个神魂!
他“听”到地底深处,那数以万计、百万计的沉埋废针,正在发出同一个声音的共鸣。
那声音汇聚成一股浩瀚的洪流,反复冲刷着他的神识,齐声诵读着一句古老而苍茫的箴言:
“道不言,行者自知。”
第二天清晨,异象遍及涪水两岸。
无数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忽然感觉脚底板一阵酥麻,仿佛有成千上万只蚂蚁在爬行。
一个老农下意识地脱掉草鞋,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惊恐地发现,自己足底的“涌泉穴”,竟在不受控制地自行跳动!
紧接着,他感觉全身的经络,都像是被一根无形的手指轻轻拨动了一下,一股暖流从脚底升起,瞬间通达全身,多年的腰痛竟在这一瞬间减轻了大半。
村口的空地上,一群孩童正在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竟无意识地哼出了一段《针歌》的残缺片段。
那调子跑得七零八落,可音节落下的瞬间,旁边一个咳了半个月的邻居,喉咙一痒,竟猛地止住了咳喘。
柳妻正在江岸边奔走,观察着各处的变化。
她骇然看到,坚实的江滩地表上,竟裂开了无数道蜘蛛网般的极细纹路。
那些纹路蜿蜒曲折,彼此勾连,俨然是一幅巨大无比的人体经络图!
每一道裂缝的深处,都隐隐有微光流转。
一个宏大、威严、不辨男女的声音,仿佛从地脉最深处传来,清晰地响彻在每个人的心底:
“补虚,泻实,调其阴阳。”
江心,最高的一块礁石上,涪翁迎风而立。
他缓缓摊开手掌,掌心朝天。
一根离他最近的锈针,竟颤巍巍地从泥土中自行浮起,悬停在他的掌心上方,针尖微颤,发出持续而悠长的低鸣。
他双目紧闭,神情肃穆,伸出另一只手,以指代笔,在虚空中缓缓划出了两个古朴的篆字——其中。
就在字成的刹那,那根悬浮锈针的鸣声骤然一变!
不再是单调的嗡鸣,而是变得抑扬顿挫,竟与那两个字的字形、字意产生了玄妙的共振,化作一句完整而清晰的古老箴言,响彻云霄: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涪翁猛然睁开双眼,一道精光爆射而出!
他终于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这不是真在学人说话,也不是什么残魂作祟。
这是天地!
是这片承载了他们无数先辈心血与医道传承的大地,借由这百万根废针为喉舌,亲自为他们这些迷途的后人,开口讲授那失落的无上医经!
风,骤然起了。
江滩上,村落里,泥土下,数之不尽的废针,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共鸣。
万针齐鸣,声震四野。
那声音不再是叹息,不再是低语,而是化作了朗朗的诵读声,如严师授课,如大道亲传。
涪翁仰望苍天,一行清泪划过脸颊,喃喃自语:
“原来……我们一直都错了……最后一课,不是让我们去听,而是让针,替我们说话。”
这浩瀚如天威的授业之声,传遍了三十六村的每一个角落,灌入每一个生灵的耳中。
它像春雨,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却又像洪钟,震荡着每一个人的灵魂。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凡夫俗子而言,这声音太过玄奥,太过浩大,听在耳中,只觉心神震颤,却不明其意。
这源自天地的教诲,这医道的本源之音……究竟,谁能真正地听懂?
谁,又能将其一字不差地承接下来?
在临江村最偏僻的一个茅草屋里,一个名叫阿禾的瘦弱村童,正因白日里听到的怪声而辗转难眠。
他蜷缩在草席上,用被子紧紧蒙住了头,可那无孔不入的声音,依旧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回荡。
渐渐地,他的意识开始模糊,沉入了深沉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