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子一手按住老农的腿弯,另一只手竟捏着一根在火上烧得赤红的粗铜针,毫不犹豫地刺向老农腿后的“委中穴”。
一滴紫黑色的血珠应针而出,老农喉中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紧绷的身体竟肉眼可见地松弛了几分。
程高瞳孔骤缩,快步上前。
这手法,稚嫩中透着一股野生的精准,虽无章法,却直指要害。
“孩子,谁教你的?”程高声音干涩。
幼童抬起头,一张小脸被晒得黝黑,眼神却清亮如溪石。
他指了指村口一块巨大的石壁,脆生生地答道:“没人教。阿爷说他头晕得像天在转,我就照着碑上画的做。碑上说,这里放点血,暑气就散了。”
程高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心头猛地一震。
村口那块被风雨侵蚀得斑驳的石壁上,竟用最粗劣的线条刻着一幅巨大的人体图。
图上歪歪扭扭地标注着一些穴位和病症——“头痛扎这里”、“肚子胀扎脚背”、“喘不上气按手腕”。
这分明就是天禄阁中被焚毁的《针歌》与碑林图最原始、最野蛮的民间变体!
医道的种子,竟在这绝境之地,以如此顽强的方式破土而出。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那幼童身上,这才惊觉,那孩子自始至终都赤着一双脚。
脚底板上,是层层叠叠、厚如树皮的老茧,皲裂的缝隙里嵌满了干涸的泥土。
所谓“赤脚医”,原来竟是如此字面的意思。
这一刻,程高只觉自己怀中那匣价值连城的金针,沉重得有些烫手。
程高决定在村中留宿。
夜里,他被安置在一个勉强能避风的草棚中。
万籁俱寂,唯有棚外的夏虫在不知疲倦地鸣唱。
忽然,一阵窸窸窣窣的微弱声响和压抑的孩童交谈声,透过草墙的缝隙传了进来。
他心生好奇,悄无声息地摸到棚外,借着清冷的月光,看到了让他毕生难忘的一幕。
晒谷场上,七八个和白日那赤脚童年岁相仿的孩子,正围坐一圈。
他们人手一根小树枝,在湿润的泥地上画着一个又一个简陋的人体图,口中正磕磕巴巴地背诵着《针歌》的残篇断句。
“……子时血气注于胆,丑时……丑时是肝……”一个孩子卡了壳,急得抓耳挠腮。
“不对不对,”旁边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女童立刻纠正,她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一条线,煞有介事地指点着,“阿爷说过,子午寅申,血走心经——哎,好像是‘心包经’!”
“是心包!”另一个声音肯定地附和。
他们互相纠正,彼此争论,在错漏百出的背诵中,竟奇迹般地形成了一种自发的纠错与完善的机制。
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典籍,医道的传承却如野草般,在月光下的泥土中疯狂生长。
程高悄然退回草棚,胸膛中仿佛有惊雷滚过。
他一直以为传承需要高阁、需要典册、需要名师,可眼前这一幕,却将他所有的认知彻底颠覆。
次日,天降暴雨,山洪咆哮而下,冲毁了村子与外界唯一的便道。
祸不单行,村西头王家媳妇突然难产,胎位不正,眼看就要一尸两命。
村里的老接生婆急得满头大汗,说必须立刻施针刺激“至阴穴”,或许还能将胎位转正。
可全村唯一能准确找到“至阴穴”的,就是昨天那个赤脚童。
而此刻,他家正在河对岸,被一片汹涌的泥潭彻底隔绝。
“我过去!”程高抓起针匣便要涉水。
“程先生使不得!”村长死死拉住他,“您是金针贵体,万一陷进泥里,我们石瓮村担不起这个罪过!”
正当众人焦灼万分,陷入绝望之际,一道瘦小的身影冒着暴雨爬上了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
正是那赤脚童!
他摘下一把干枯的皂角荚,放进嘴里,用尽全力吹响。
“啾——”
一声尖锐高亢、足以撕裂雨幕的哨音冲天而起。
片刻之后,山脊的另一头,一个火把亮了起来,对着这边晃了三下。
紧接着,更远处的山腰,第二个火把亮起。
第三个、第四个……火把如星,沿着险峻的山脊,竟以“光引路”的方式,将求救的讯息接力传递至下游的渡口!
不到半个时辰,一叶扁舟如箭矢般破浪而来。
驾船的,竟是一名曾受过程高考验的青年执针者。
他听闻讯号,不顾危险逆流而上。
青年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产房,没有半句废话,三根银针稳稳刺下,随着产妇一声悠长的呻吟,胎息渐稳。
半个时辰后,一声嘹亮的啼哭,宣告了母子平安。
程高站在雨中,看着那条由火把连接成的生命之路,久久无言。
洪水退去,程高踏上归途。
他惊奇地发现,沿途所过的村落路口,总能看到一些新刻的石记:“某年某月,某人从此过,送针至石瓮村救产母。”“某年某月,有执针者经此,治愈张家小儿风疾。”
原来,这便是他们的方式,这便是他们的传承。
程高心中豁然开朗,他当即命人传讯百草盟,立下一条新规矩——“针履记”。
凡百草盟执针者,行医逾百里,必须在途经之地的村口路碑上,用石头刻下自己的足印,并简要记述所治愈的疑难之症。
随行的柳妻闻之,巧笑嫣然地补充道:“不录姓名,只刻足形。脚印深者,可见其跋涉之苦;脚印浅者,或见其步履之轻。以足印深浅,以辨负重之志,岂不比姓名更佳?”
程高抚摸着一块刻着小小脚印的石碑,开怀大笑:“好!这天下医道,正该由脚步来丈量!”
当夜,程高又做了一个梦。
他仿佛行走在天禄阁的废墟之上,脚下却非断壁残垣,而是由无数张手绘的人体经络图拼接而成的诡异路径。
每踏出一步,都感觉有无形的针刺入脚底对应的穴位,酸、麻、胀、痛,百般滋味齐上心头。
路的尽头,李柱国的虚影凭空而立,面容冷峻如冰,声音不带一丝情感:“程高,汝昔年于阁中校书万卷,足不出户;如今行于山野荒径,针不离地。此二者,何者为道?”
话音刚落,程高只觉双足传来一阵剧烈的灼痛,仿佛被烙铁烫过。
他猛地惊醒,冷汗湿透了衣衫。
借着微弱的月光低头看去,自己的脚底板上,竟真的浮现出两道淡淡的赤色纹路,纵横交错,宛如一幅天然的针路图腾。
他怔住了。
原来,师父焚尽了典籍,是为了让这苍茫大地,亲自来教他如何走路。
数日后,当程高的船即将在渡口离岸时,那个石瓮村的赤脚童竟一路追了上来。
他气喘吁吁地跑到船边,将一个东西塞进程高手中。
“先生,这个……我捏的,送给你。”他羞赧地说,“您把它带去给更多人生的地方吧。”
程高摊开手掌,那是一根用泥土捏成的小针,形态粗糙,甚至还带着孩子指尖的温度。
他刚想道谢,那根泥针却因彻底风干,在他掌心触碰的瞬间,“啪”的一声碎裂开来,化作一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