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06章 针落无痕,谁在接住?

第206章 针落无痕,谁在接住?(2 / 2)

柳妻怔怔地看着自己的丈夫,随即,她眼中流露出了然与支持。

她上前一步,对众人道:“夫君之意,我明白了。我提议,于祠堂后山,立‘针迹碑林’。凡我百草盟内外,任何一人,无论身份,不拘男女,只要以针术救下一人,皆可来此,在石碑上刻下一记针名。不记医者姓氏,只录救治之时日、所用之穴位、所得之疗效!”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医者浑身颤抖,老泪纵横,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记名,只记针……这……这才是师尊毕生所求的‘道归于民’啊!”

就在众人心神激荡,为这开天辟地般的变革而震撼之时,异变陡生!

整座祠堂,乃至整个后山,都开始剧烈地颤动起来!

那不是寻常的地震,而是一种来自大地深处的、雄浑的共鸣!

“轰隆——”

祠堂中央的地砖猛然裂开,九块厚重无比的青石,竟缓缓从地底升起!

每一块青石都古朴无华,却在接触到外界空气的瞬间,表面浮现出无数道流光溢彩的金纹,那些金纹交织盘旋,赫然是《针经》、《诊脉法》等早已失传的全部篇目!

金光万丈,将整座祠堂照得亮如白昼。

一个高大而虚幻的身影,缓缓立于九块青石之上。

正是百草盟的开山祖师,李柱国!

他的虚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实,胸口那枚象征着医道传承的青铜印记,正熠熠生辉,散发出磅礴浩瀚的气息。

李柱国目光温和地扫过程高,扫过在场的所有人,缓缓抬起手。

他胸口那枚青铜印记应声而动,化作一道璀璨的光雨,纷纷扬扬地洒下,没有落入任何人身上,而是尽数融入了脚下的大地,融入了那九块青石之中。

“……程高,你做得很好。”祖师的声音仿佛从九天之上传来,又好似在地脉深处回响,“吾道,已非汝一人之担,乃是万民之薪火。印归于地,针归于野,人能执道,道自流传。”

话音落下,虚影与金光一同消散,剧烈的震颤也戛然而止。

那九块承载着失传绝学的青石,缓缓沉回土中,地面严丝合缝地闭合,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唯有祠堂的朱红大门上,多了一行深刻入骨的字迹:

针落无痕,因已入心。

数日后,沙盘村。

这里是百草盟为流离失所的孩童设立的学堂,一个双目失明的盲童,正握着一个新入学童的稚嫩小手,将一根磨滑的骨针,轻轻点在学童自己的手背虎口处。

“这里,就是‘合谷’。感觉到了吗?酸、麻、胀,这就是针感。”盲童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学童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异样感觉,眼中充满了新奇与敬畏,他小声问道:“师兄,我这样……也算是‘执针人’了吗?”

盲童笑了,他摸索着取下自己颈间挂着的一枚用青木雕刻的、朴素的针形徽章,小心翼翼地系在了小学童的衣领上。

“你针落救人的那一刻,就是了。”

远处,程高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微笑。

就在此时,他感到胸口一阵灼热,那片跟了他大半辈子的青铜纹网,最后一次闪耀出温润的光芒,随即彻底隐去,皮肤恢复了光洁,再无半分痕迹。

医道传承之印,已无需再显于一人之身。

傍晚,程高回到江畔的草庐,取出那本他亲手整理,耗尽心血的《无名针谱》。

他本打算将此卷封存,作为最后的纪念。

谁知,他刚将书卷置于案上,一阵江风吹入,那本厚厚的针谱竟无风自动,书页哗哗作响。

紧接着,在程高震惊的目光中,全卷书页一页页碎裂开来,化作千万只洁白的纸蝶,打着旋儿,随着江风飞出窗外,散入茫茫天地。

程高没有去追,也没有去阻拦,他只是缓缓起身,走到门外,仰首而立。

那些纸蝶,飞过村寨,掠过山间的医棚,有的落在了田间农妇的针线囊里,有的飘到了病榻上老妪的枕边,更多的,则是落入了那些正在呀呀学语的孩童手中。

一片残页,打着旋儿飘落到后山新立的针迹碑林前,恰好贴在一块刚刚刻下的石碑上,补全了一位年轻医者记录的“胎息针法”的最后一个字。

夜色渐深,星垂平野。

涪水两岸,燃起点点灯火,如繁星落入凡尘。

每一盏灯火之下,或有老者在向儿孙吟诵着古老的《针歌》,或有学徒在石碑前认真地摹刻着新的针迹,或有母亲正用一根缝衣针,笨拙却温柔地为发热的孩子按压着穴位。

程高独立江畔,晚风拂动他的衣袍。

他忽然感到指尖微微一动,仿佛有一缕无形无质的针意,自广袤的大地脉络中升腾而起,穿过他的身体,直入心神。

那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千千万万个“执针之人”的意念汇聚而成的洪流。

他释然地轻笑出声,仰望漫天星河,仿佛听见了天地间有千万个声音在低语,最终汇成了一句清晰无比的话语:

“针在,道在。”

风过处,再无师徒,再无典籍,唯有执针者,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