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186章 冬藏一息,春雷待动

第186章 冬藏一息,春雷待动(2 / 2)

在他的感知中,那部被誉为医道圣典的《针经》真本,竟在印中逐字逐句地消融,化作亿万个纯粹的光点,如同一颗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沉入了一片无垠的黑暗之中。

这并非失传,而是重铸!

涪翁的心境古井无波,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旧的经典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新的道,即将从这片沃土中诞生。

“旧典已尽,新道将生。”他心中默念,身上气息愈发深沉。

程高与柳文谦辞别了山村,一路南行。

七日之间,他们跨越百里,途经数个村镇,却发现了一个更加颠覆他们认知的现象——这里,竟无一人用针。

无论伤风感冒,还是脏腑不适,当地的百姓都有一套自己的疗愈之法。

他们会将河中温润的卵石烤热,用布包好,轻轻熨贴在腹部,以温热之气驱散寒邪;他们会聚在一起,唱着古老的歌谣,以高亢或低沉的曲调疏解心中的郁结;他们会采摘山间的草药,泡成或苦或甘的茶汤,以调理气机。

柳文谦甚至亲眼见到,一户人家的男人正经历一场凶险的大病,气息奄奄。

他的家人与邻里并非哭天抢地,而是围坐在他身边,手拉着手,将自身的呼吸调整到与他同步的频率。

一呼一吸,众人的气息仿佛汇成了一股温暖的河流,温柔地冲刷、滋养着病者衰弱的生命。

那不是法术,也不是什么玄功,那是最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共鸣。

柳文谦站在村口,看着夕阳下那一张张质朴而坚韧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程高,针术退了,医道却进了。他们不再苦苦等待天降神迹,而是选择彼此成为对方的光。”

当夜,二人借宿于半山腰的一座古寺。

子时刚过,万籁俱寂,一阵低沉的鸣动,毫无征兆地从地底深处传来。

嗡——嗡——嗡——

那声音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在发出均匀的呼吸,又像是一颗庞大无比的心脏在沉稳搏动。

每一次搏动,都相隔九次呼吸的时间,不多不少,与“归元九息”的韵律完美契合。

禅房内的油灯被震得簌簌作响,寺中的僧人被惊醒,纷纷跑出僧房,面带惊惧,口中念着佛号,以为是“地龙翻身”的前兆。

程高却一个翻身下床,将耳朵紧紧贴在冰冷的地面上。

那来自地心深处的律动,通过大地,清晰地传入他的耳中。

他非但没有恐惧,脸上反而露出了狂喜之色。

“文谦先生!你听!”他激动地喊道,“这不是灾兆!是共鸣!是我们在山下看到的,那万千民众日常调息、彼此扶助时汇聚成的地气共鸣!”

柳文谦早已来到了他的身边,神情同样激动。

他迅速取出针囊,抽出一根最长的银针,毫不犹豫地刺入地面的石缝之中。

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那根银针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握住,竟开始轻微地震颤,并以自身为轴,缓缓旋转起来。

它的每一次转动,都牵引着周围无形的气机,最终,针身在摇曳的灯火下,自行摆出了一套繁复而玄奥的阵势——赫然是《针经》中的至高法门,“九针归元”之象!

大地为穴,万民为气,银针为引!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豁然贯通。

从冻土生纹,到童子画地,再到百里无针,最终汇成了这惊天动地的地心律动。

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那个正在发生着终极蜕变的地方——涪翁闭关的石窟!

二人不再迟疑,连夜动身,循着那地脉律动最强烈的方向,向雪山深处疾驰而去。

终于,在第三日的清晨,他们抵达了目的地。

那是一面巨大的山壁,一个被天然巨石封堵的洞口清晰可辨。

洞口前方的积雪,竟然自发地裂开了一道半尺宽的缝隙,仿佛被某种力量从内部融化。

一缕微光,正从那缝隙中透出。

那光芒奇异至极,非火光之炽烈,非月光之清冷,它温暖而柔和,带着一股沛然的生机,宛如初春时节,第一缕将要破土萌发的浩荡阳气。

就在二人屏息凝视之际,洞窟内,忽然传来一声极其轻微的咳嗽,打破了万古的沉寂。

那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紧接着,是一种更细微、却让程高和柳文谦心神剧震的声音——沙沙,沙沙……

那是枯瘦的笔锋,在粗糙的纸张上划过的声音!

程高与柳文K谦猛地对视,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敬畏。

他们知道,那不是在誊抄旧典,更不是在着书立说。

那是新生的胎动。

一阵山风毫无征兆地吹过,卷起地上的雪尘,在石窟前盘旋飞舞,天地间的一切声音仿佛都在这一刻消失了。

整个世界都屏住了呼吸,像是在静静等待着,那划破长夜、宣告一个新纪元到来的第一声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