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葬礼与传承(2 / 2)

投影又换成了合肥核聚变实验室的实时画面:那个叫EAST的装置正在稳定运行,里面的等离子体温度保持在1亿度以上。“这里的年轻科学家,平均年龄才32岁,他们接了爷爷的班,正在往商业化发电的最后一步冲。”

葬礼最后,林思国捧着太爷爷的骨灰盒,在礼兵的护送下走出礼堂。太阳从云里钻出来,照在少年脸上,他没哭,就是紧紧抱着那个盖着国旗的盒子,好像抱着一个特别重的信念。

长安街两边,送别的人都在鼓掌,掌声从大会堂一直传到大广场。有人举着“林老,一路走好”的牌子,有人喊“谢谢您,林建军”,更多的人就是默默流着眼泪,看着这位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技术撑场面的老人,慢慢走远。

林建军的骨灰埋在了八宝山公墓,墓碑上没什么花哨的话,就刻了三行字:

林建军(1930-2025)

科技工作者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葬礼结束后,林晓阳带着思国和念军去了四合院博物馆。在“科技报国”展区,思国指着太爷爷年轻时打磨量具的复原场景,对妹妹说:“你看,太爷爷就是在这里,想着怎么让国家的技术变强的。”

林念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指着展柜里的千分尺说:“哥哥,这个和太爷爷送你的一样!”

林晓阳看着展柜里的东西——从1951年的简单量具,到2025年的火星探测器模型,一条清清楚楚的传承线就在眼前。他好像看见爷爷站在煤棚前,对年轻时的自己说:“技术能一代代传下去,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得刻在骨子里。”

天慢慢黑了,博物馆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林晓阳牵着孩子们的手走出院门,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它像个沉默的老人,见证了一个普通工人的逆袭,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站起来了。

“爷爷,您放心。”林晓阳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们会带着您的想法,接着往前走。从四合院到天上的星星,这条路,我们会走得更稳、更远。”

远处的研发中心还亮着灯,那里,“建军号”探测器的最后调试正在进行,核聚变并网的倒计时已经开始,年轻人们正像当年的林建军一样,在实验室里、在车间里,为了更好的将来,熬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可能就是对死去的人最好的告慰,也是对“传承”这两个字最实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