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庆祝的欢呼声中响起,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可控核聚变重大突破”达成,验证了“未来能源研究思路”的可行性。】
【奖励“未来能源商业化路径”:包含聚变堆工程设计方案、能量转换效率提升技术、电网接入优化模型,为2030年并网发电奠定基础。】
林晓阳看着脑海中浮现的商业化路径,眼前豁然开朗。方案里详细规划了从实验装置到商用堆的三步路线:2025年前建成10兆瓦实验堆,验证持续发电能力;2028年前完成100兆瓦示范堆,实现稳定并网;2030年前启动吉瓦级商用堆建设,度电成本控制在0.3元以内,比燃煤发电还便宜。
“材料问题解决了?”林晓阳的目光落在方案的“第一壁材料”部分——这是核聚变堆最关键的部件,要承受上亿度等离子体的轰击,过去一直依赖进口的钨合金,而方案里提出的国产“钨-钽-铼”三元合金,使用寿命比进口材料长3倍。
“是爷爷当年的‘技术备胎’!”小李突然喊道,指着实验室角落里的一个金属样本,“您看,这是2010年磐石计划储备的特种合金,我们按照系统方案重新熔炼后,抗辐照性能刚好达标!”
林晓阳拿起样本,金属表面泛着暗银色的光泽,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家族三代人的期望。他想起爷爷常说的“技术传承就像核聚变,需要持续加热才能释放能量”,现在,这股能量终于爆发了。
三天后,林建军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合肥实验室。当他亲眼看到那个直径3米的真空室,听着晓阳讲解1亿度等离子体的约束原理,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焕发了光彩。
“这东西要是能发电,咱们国家就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林建军的手轻轻抚摸着真空室的外壳,仿佛在触摸一个光明的未来,“当年我在轧钢厂,一吨钢要烧半吨煤,烟囱里的黑烟遮天蔽日;现在好了,用海水里的氘和氚当燃料,干净又取之不尽,这才是子孙后代该用的能源。”
苏岚拿出相机,拍下了这张跨越三代的合影:林建军坐在轮椅上,手里捧着晓阳团队的实验报告;林卫国站在父亲身后,目光坚定;林晓阳则半蹲在前,指着屏幕上的等离子体图像,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照片的背景里,“人造太阳”装置的外壳反射着柔和的光,像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正染红科学岛的天空。林晓阳指着远处的工地告诉爷爷:“那里要建我们的中试基地,按照系统奖励的商业化路径,明年就能开始安装设备。”
林建军望着那片正在平整的土地,突然想起1984年,他和郑师傅在中关村的旧厂房里,也是这样望着一片空地上的机床,憧憬着未来。时光荏苒,从精密量具到可控核聚变,变的是技术难度,不变的是一代代人“科技报国”的初心。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暮色中响起,带着隔代传承的欣慰:【“可控核聚变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未来能源领域跻身全球领跑者,家族科技传承实现质的飞跃。】
【提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代都承载着前人的期望。】
林晓阳握紧爷爷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无声的承诺。他知道,403秒只是一个开始,通往商用核聚变的路上还有无数难关,但只要像爷爷和父亲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有一天,干净的聚变电能会照亮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惠及全世界。
而这,或许就是爷爷当年写下“未来能源研究思路”时,心中描绘的最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