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提示音在苏岚考察的第三天响起,带着政策落地的庄重:【检测到“智能教育模式”成熟,符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奖励“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建议”:包含师资培训、资源共享、职业教育衔接等体系化方案,具备政策推广价值。】
苏岚把建议整理成厚厚的报告,里面不仅有智能终端的应用数据,还有她走访100多个村庄总结的经验:“乡村教育缺的不只是硬件,更是可持续的生态——要让城里的老师愿意来,来了能留住;要让山里的孩子既能考大学,也能学技能;要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乡村发展。”
她带着报告去了教育部,接待的司长翻着报告,指着“职业教育衔接”部分说:“苏女士,您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们正在推‘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计划’,您的基金会能不能试点,把建军科技的技术优势和当地产业结合起来?”
试点选在了陕西榆林。苏岚的基金会联合建军科技,在当地的希望小学里加设了“光伏技术启蒙课”,用缩微模型演示太阳能板的工作原理。孩子们不仅学习文化课,还能动手组装小太阳能灯,优秀的学生还能去建军科技的榆林光伏基地参观实习。
“苏阿姨,我以后想造太阳能板,让咱们村每家每户都用上清洁能源!”12岁的男孩捧着自己组装的太阳能灯,眼睛里闪着光。苏岚想起林建军常说的“技术要从娃娃抓起”,或许这些孩子里,就有未来的新能源专家。
2013年深秋,第100所建军希望小学在云南丽江落成。剪彩那天,教育部的领导亲自到场,宣布将“智能教育终端+生态化运营”的模式在全国推广。站在操场上,看着来自100所学校的孩子们代表一起放飞气球,苏岚突然觉得,这十年的奔波劳累都值了。
林建军特意从北京赶来,手里捧着个礼盒:“给你的‘军功章’。”打开一看,是用100所希望小学的照片拼成的“兰”字——取她的名字,也象征着那些像兰花一样在幽谷中绽放的孩子。
“以前总说你捐钱太‘大方’,现在看来,是我格局小了。”林建军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这些孩子,比任何芯片都重要——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
苏岚望着远处雪山下的校园,终端机的屏幕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撒满大地的星星。她知道,教育公益不是简单的捐钱建校,而是要搭建一座桥,让山里的孩子能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要铺一条路,让外面的资源能走进闭塞的乡村。
夕阳西下时,小梅给苏岚发来条短信,附着张照片:她站在新落成的图书馆前,手里拿着本《居里夫人传》,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短信里写着:“苏阿姨,我想成为您和居里夫人那样的人,帮助更多人。”
苏岚把短信转发给林建军,很快收到回复:“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她想起系统奖励的战略建议里,最后一句话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并照亮他人。”此刻,看着照片里小梅明亮的眼睛,她觉得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
夜色渐浓,丽江的星空格外清澈。苏岚站在希望小学的操场上,仿佛能听到100所学校里,终端机播放课程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像一首跨越山海的歌。这首歌里,有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有技术普惠的温暖,更有一个民族对未来的希望。
而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被照亮,但只要这股劲在,这份爱在,教育的光芒就会一直传递下去,照亮中国乡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