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林建军抹了把汗,想起1989年测试光刻胶时的紧张,那种手心冒汗的感觉,时隔二十年依旧熟悉。
2010年5月,“建军智联1号”发布会在北京水立方举行。当林卫国拿着手机,当众演示“10分钟充电50%”时,台下的媒体记者们瞬间沸腾。“这是魔术吗?”《科技日报》的记者忍不住站起来提问,得到的回答是:“不,是技术。”
发布会后,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首销当日,线上线下合计卖出30万台,创了国产手机的销售纪录。用户评价里,“快充太香了”“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的留言刷屏,甚至有出租车司机专门买了一部,说“趁乘客下车的功夫充会儿电,一天都够用”。
苹果中国区的负责人带着团队来“取经”,看到“建军智联”的充电模块时,忍不住感叹:“我们的工程师认为这是物理极限,你们怎么做到的?”
林卫国笑着递过专利证书:“我们有128项快充相关专利,从充电器到电池,从算法到材料,形成了完整的保护圈。就像我父亲说的,‘技术壁垒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建成了,就是护城河’。”
年底的财报显示,“建军科技”智能手机业务营收突破80亿,市场份额达到20%,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把一众国产厂商甩在了身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快充技术成了行业标杆,华为、小米等厂商纷纷上门寻求技术授权,“中国快充”成了继“中国高铁”之后的又一张科技名片。
庆功宴上,老周端着酒杯,敬了林卫国满满一杯:“林总,当初是我目光短浅了。这弯道超车,咱们真的做到了!”
林卫国把酒一饮而尽,目光投向坐在主位的父亲。林建军正和郑师傅聊着什么,脸上带着欣慰的笑。他突然明白,所谓“弯道超车”,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在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抓住时代的转折点,用差异化优势实现突破——就像当年他们用28纳米芯片突破技术封锁,用钙钛矿电池应对反倾销,核心都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喧闹中响起,带着战略成功的清朗:【“智能手机弯道超车”达成,快充技术成为中国手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符合“技术差异化”战略。】
【奖励“快充生态扩展方案”:包含车载快充、无线充电座、太阳能充电宝等周边技术,构建快充生态链。】
林建军看着方案里的“充电桩+快充手机”联动构想,突然对林卫国说:“下一步,把快充技术用到新能源汽车上。手机能快充,汽车为什么不能?”
林卫国眼睛一亮,这正是他想说的。宴席散后,父子俩站在水立方的广场上,望着夜空中的LED屏幕,上面正播放着“建军智联”的广告:一个年轻人用手机扫码解锁共享单车,骑到地铁站时,把手机放在站台的快充桩上,等车来的功夫,电量从10%涨到了90%。
“爸,您看,这就是技术改变生活。”
“是啊,但不能停在这。”林建军望着远处的中关村,“智能手机只是一站,前面还有5G、物联网、人工智能……路还长着呢。”
夜风里,仿佛还能听到发布会现场的掌声。林卫国知道,这场“弯道超车”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系统奖励的生态方案,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会像水一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持续挖掘技术的潜力,在每个时代的转折点上,都能稳稳地握住方向盘,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而这,或许就是“建军科技”能从精密仪器厂成长为科技巨头的秘诀——永远保持对技术的敬畏,永远保持对时代的敏感,永远相信:只要敢想敢干,中国企业就能在全球竞争中,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