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72章 孙子的“接班宣言”

第372章 孙子的“接班宣言”(1 / 2)

合肥科学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里,寒气透过厚重的玻璃窗渗进来,林晓阳却只穿着件单薄的实验服,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他盯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等离子体参数,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试图稳定那团上亿度的“人造太阳”——就在刚才,约束磁场突然出现0.1特斯拉的波动,持续了不到一秒,却让整个团队三天的努力险些付诸东流。

“晓阳,休息会儿吧,都熬了两个通宵了。”团队里的老教授递过来一杯热咖啡,看着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眼里布满血丝,心疼地说,“磁场波动的问题不是一天能解决的,你爷爷当年搞量具,不也是一点点磨精度?”

林晓阳接过咖啡,指尖的温度让冻得发僵的手指恢复了些知觉。他想起爷爷林建军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年爷爷为了让量具精度提高0.01毫米,带着郑师傅在车间里磨了整整三个月,报废的零件堆成了小山。“教授,您说爷爷那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看着数据发愁?”

“肯定的。”老教授笑了,指着实验室墙上的照片,那是林建军1984年在旧厂房里调试机床的样子,“但你看他的眼神,有股子不服输的劲。你这股劲,跟他一模一样。”

深夜的实验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设备运行的低鸣。林晓阳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这是爷爷送他的生日礼物,封面已经磨出了毛边。他习惯性地写下当天的实验日志,笔尖划过纸张,突然想起白天和父亲林卫国的通话——父亲说,建军科技的5G芯片流片成功,比国际巨头提前了三个月,正在制定下一代芯片的研发计划。

“爷爷让中国有了‘精度’。”他笔尖一顿,在日志本上写下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爷爷书房里那把1984年生产的千分尺,刻度精确到0.001毫米,是爷爷亲手打磨的第一件“争气量具”。当年国外专家说“中国造不出高精度量具”,爷爷就带着团队在车间里熬,硬是把精度从0.01毫米磨到0.001毫米,让第一把“建军牌”千分尺走进了航天工厂。

“爸爸让中国有了‘速度’。”第二行字落下时,林晓阳的眼前闪过父亲在斯坦福实验室的照片。1988年父亲回国时,国外的芯片制程已经到了1微米,而国内还停留在5微米。父亲带着团队啃了七年,让国产芯片的制程从5微米追到0.5微米,再到后来的“建军1号”手机一年卖出百万台,让中国通信技术从“跟跑”变成“并跑”。

笔尖悬在纸上,林晓阳望着监控屏幕上重新稳定的等离子体,那团悬浮在磁场中的高温物质,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孕育着未来能源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气,写下第三行字:

“我要让中国有‘高度’。”

字迹比前两行更用力,笔尖几乎要划破纸页。他想起爷爷送他的“未来能源研究思路”里写的:“可控核聚变不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类文明的新高度。中国不能再错过这次机遇。”现在,他们的团队已经能把等离子体约束1000秒,离商用目标越来越近,但他知道,真正的“高度”不止于此——是让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先世界,是让清洁能源照亮每一个贫困角落,是让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带着隔代传承的暖意:【检测到“第三代传承宣言”,符合“科技报国”主线精神,家族使命感强化。】

【奖励“核聚变材料优化方案”:包含耐高温墙体材料配方、磁场线圈超导材料参数,可提升装置稳定性30%。】

林建军收到提示时,正在北京参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典礼。他看着手机里晓阳发来的日志照片,眼眶突然热了。这三行字,像三级台阶,从“精度”到“速度”,再到“高度”,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一个家族对国家的承诺。

散会后,他第一时间给林卫国打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卫国,你看晓阳的日记了吗?这孩子……长大了。”

“看了,比我当年有志向。”林卫国的声音从硅谷传来,背景里是芯片测试的滴滴声,“他刚才还跟我视频,说要把新的材料方案用到下周的实验里,语气跟您当年说‘要造不输给德国的量具’时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