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67章 林晓阳的“AI突破”

第367章 林晓阳的“AI突破”(2 / 2)

屏幕上的AI立刻给出答案:“他今天缺勤,原因有三种可能性:生病、懒惰、或两者皆有,其中第三种可能性最高。”不仅准确拆解了语义,还点明了语气侧重。

评委们惊讶地交换眼神。更绝的是方言测试——一位华裔评委用四川话问:“这道菜巴适得板,你晓得不?”AI不仅识别出是四川话,还准确翻译成“这道菜非常好,你知道吗?”

最终,林晓阳的系统以91.2%的准确率拿下金奖,是大赛创办以来中文AI的最好成绩。颁奖时,评委会主席握着他的手说:“我们一直认为中文AI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证明了我们错了。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中文语境的深刻理解。”

林晓阳站在领奖台上,举起奖杯,用流利的英文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的爷爷教会我‘技术要扎根土壤’,我的父亲告诉我‘算法要懂国情’。中文AI的突破,源于我们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自信。”

消息传回国内,建军科技的员工自发在厂区挂起了横幅:“祝贺林晓阳!中国AI,世界领先!”林卫国正在硅谷考察,看到新闻时,立刻给儿子打视频电话,背景里是谷歌总部的草坪:“好小子,比你爸当年厉害,我在斯坦福可没拿过国际金奖!”

林建军则默默地把晓阳的获奖证书,和自己当年的“精密量具研发奖状”、林卫国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摆在一起。三面证书,跨越四十年,像三级台阶,记录着一个家族的科技攀登路。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圆满的厚重感:【“家族科技传承”任务完成!三代人围绕“科技报国”主线,分别在精密制造、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完整传承链。】

【终极奖励:“未来能源(可控核聚变)研究思路”——包含磁约束装置优化方案、等离子体稳定性控制算法,为下一代技术储备核心方向。】

信息流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展开一幅全新的技术图景:比现有核电站效率高百倍、几乎零污染的能源方式,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将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他知道,这是系统留给晓阳那代人的课题,就像当年他把半导体难题交给林卫国一样。

暑假,林晓阳回家探亲。林建军把装着“可控核聚变思路”的U盘交给孙子,就像当年把半导体材料指南交给林卫国:“这是给你的新作业。爷爷搞了一辈子制造,你爸攻克了芯片,到你们这代,该解决能源问题了。”

林晓阳接过U盘,沉甸甸的像块烙铁。他想起小时候在车间看爷爷画图纸,听父亲讲芯片原理,那些画面突然有了清晰的脉络——传承不是重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向更远的未来。

晚上,全家围坐在餐桌旁。苏岚给晓阳夹了块红烧肉,笑着说:“咱们家三代人,一个比一个能耐。你爷爷让中国有了‘精度’,你爸让中国有了‘速度’,你要让中国有‘高度’啊。”

“奶奶放心,我会的。”林晓阳的眼睛亮得像星星,“等我搞出可控核聚变,就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都用上电,再也不用点煤油灯读书。”

林建军看着孙子,突然想起老首长的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们这代人填完了“有没有”的坑,林卫国那代人跑完了“追得上”的路,到晓阳这代,该去闯“领得先”的关了。

窗外的夜空,北斗星格外明亮。林建军知道,家族的科技故事还没结束。从精密量具到半导体芯片,从中文AI到可控核聚变,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只要这股“传承”的劲头在,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

而这,或许就是“科技报国”最生动的诠释——不是一句口号,是血脉里流淌的热爱,是一代又一代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坚定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