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12章 轧钢厂的“技术派与改革派”

第312章 轧钢厂的“技术派与改革派”(1 / 2)

1982年深秋的轧钢厂,办公楼三层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像车间里即将出钢的熔炉一样滚烫。长条会议桌两侧,坐着厂里的核心管理层,烟灰缸里的烟蒂已经堆成了小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紧绷的神色。

“我不同意!”主管生产的王副厂长猛地一拍桌子,搪瓷杯里的茶水溅出大半,“林主任,你这‘技术承包责任制’纯属瞎折腾!咱们是国营大厂,讲究的是统一调度、按劳分配,搞什么‘车间承包’‘技术入股’?这不是明摆着要搞资本主义那套吗?”

林建军坐在对面,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面前摊着一份厚厚的方案,标题《轧钢厂技术承包责任制试点方案》几个字被红笔圈得格外醒目。他抬眼看向王副厂长,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王副厂长,我这方案里写得清清楚楚,承包的是技术指标和生产效率,不是所有权。工人的工资还是国家发,超额完成的部分拿奖金,怎么就成资本主义了?”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拍打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为这场新旧观念的交锋伴奏。1982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进工厂,但计划经济的惯性依然强大。轧钢厂这几年虽然靠着技术改造缓过劲来,但大锅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干多干少一个样,技术好的没动力,混日子的不少见,上个月还因为某车间的疏忽,出了批不合格的军工配件,差点造成重大损失。

“说得轻巧!”王副厂长梗着脖子,花白的眉毛拧成了疙瘩,“你说承包给三车间,让郑师傅带队,按技术指标拿奖金。那其他车间怎么办?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我看你就是想搞特殊化,把技术科变成你自己的山头!”

这话像根刺,扎得在场的人都变了脸色。技术科的老周想替林建军辩解,刚张了张嘴,就被王副厂长凌厉的眼神逼了回去。会议室里陷入沉默,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林建军没有动怒,只是翻开方案的第二页,指着上面的数据:“去年三车间的废品率是3.7%,如果按方案里的技术标准操作,废品率能降到1.5%以下,光这一项,每年就能省出十二吨钢材。给他们提5%的奖金,厂里还净赚七吨,这笔账算下来,到底是谁占便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再说,这只是试点。如果三车间能成,就推广到其他车间;要是不成,我这个技术科主任引咎辞职,绝无二话。”

坐在主位的张厂长一直没说话,手里的烟斗灭了又点,点了又灭。他看着林建军那份方案,又看看满脸通红的王副厂长,心里像装着杆秤,左右摇摆。作为厂长,他既想突破现状,又怕步子迈大了扯着蛋——王副厂长的话虽然刺耳,却代表了厂里不少老职工的想法,真要是闹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谁也担不起。

就在这时,林建军的脑海里突然响起熟悉的提示音。

【叮!】

系统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入意识:【检测到“国企改革关键决策节点”,符合“改革开放初期实践”主线。】

【奖励“国企改革初期案例分析(1978-1982)”:包含四川军工企业“利润留成”试点、首钢“承包制”经验、江浙集体企业“联产计酬”模式等12个成功案例,附风险规避方案。】

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林建军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全国国企改革的地图:四川某兵工厂通过“利润留成”,把奖金和技术革新挂钩,半年内生产效率提升40%;首钢试点“承包制”,将车间主任的权责细化,废品率下降近一半……这些案例里的操作细节,甚至连如何应对保守派的质疑、如何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都写得清清楚楚,像一套现成的操作手册。

“张厂长,”林建军的底气更足了,他合上方案,直视着厂长,“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上个月我去四川出差,专门考察过他们的军工企业,人家搞‘利润留成’已经两年了,不仅没出问题,还成了全省的先进单位。”

他把四川兵工厂的案例精简了一下,重点讲了“技术指标量化”“超额利润分成”“集体监督”三个关键点:“他们的做法是,先定死国家任务,超额部分按比例分成,其中30%给车间当奖金,20%投入技术改造,50%上交厂里。既保证了国家利益,又调动了积极性,咱们完全可以借鉴。”

王副厂长撇了撇嘴:“那是四川,咱们是北京,能一样吗?出了问题谁负责?”

“我负责。”林建军斩钉截铁地说,“方案里有详细的风险评估,比如设定保底产量,确保不影响国家计划;成立由工会、财务、技术科组成的监督小组,每周审核数据,杜绝舞弊。如果试点期间出现重大问题,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包括接受组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