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301章 林建军的“技术报国总结”

第301章 林建军的“技术报国总结”(1 / 2)

1980年深秋的轧钢厂大礼堂,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机油混合的熟悉气息,却比往日多了几分庄重。舞台背景墙上挂着“轧钢厂建厂三十周年暨技术骨干表彰大会”的红色横幅,下方摆着一排擦得锃亮的 trophies,最显眼的那座“全国先进集体”奖杯,底座上还沾着去年军工验收时的钢屑——那是林建军带着团队攻克坦克发动机技术时,亲手焊上去的纪念。

林建军坐在第一排,身上的深蓝色工装熨得笔挺,胸前别着的“劳动模范”奖章在灯光下泛着光。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的发言稿,纸上的字迹是苏岚帮忙誊写的,清秀工整,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厚重——这不是普通的工作总结,而是一个技术员三十年的人生答卷。

“麦克风传遍礼堂,带着刻意压制的激动。他今天特意穿了件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着林建军的眼神,像看着自家最争气的孩子。

林建军站起身,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看见郑师傅坐在老工人席,正用力挥舞着帽子,帽檐上的补丁还是当年林建军帮他缝的;小马等青年技术员坐在后排,眼里闪着期待的光,他们胸前的钢笔,大多是林建军用专利奖金买的;甚至连阎解成都来了,穿着崭新的工装,代表车间工人向他点头致意。

走到麦克风前,林建军深吸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三十年的画面像电影般在脑海里闪过:1950年刚进厂时,他攥着师傅递来的第一把扳手,手心全是汗;1965年军工车间的深夜,他和老厂长一起盯着无缝钢管的探伤报告;1975年坦克发动机试机成功时,总工程师抱着他哭的模样;还有去年,林卫国拿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要像爸一样搞技术”……

“同志们,”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是来领功的。三十年了,我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学徒,到今天能站在这里,靠的不是我有多能耐,是这厂子,是这双手,是‘技术报国’这四个字。”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我刚进厂那会儿,咱们厂只能轧普通钢板,设备全是老掉牙的,连个像样的游标卡尺都凑不齐。”林建军笑了笑,眼里闪着回忆的光,“记得第一次参与无缝钢管生产,为了控制壁厚误差,我和郑师傅在轧机旁守了三天三夜,眼睛熬得通红,就为了那0.5毫米的精度——那时候我们就知道,国家要造飞机、造大炮,离不了这根钢管。”

郑师傅的眼圈红了,悄悄抹了把眼泪。他想起当年那个瘦高的年轻人,总追在自己身后问“为啥”,现在却成了全厂的技术支柱。

“后来,风波来了。”林建军的语气沉了沉,却没有怨怼,“我被下放到车间当钳工,手里的图纸换成了扳手,可我没敢忘本事。白天抡大锤,晚上就在被窝里偷偷画草图,把技术要点记在《毛选》的空白页上。为啥?因为我信,总有一天,国家还得靠技术吃饭,工厂还得靠咱们这些工人。”

青年技术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们没经历过那些日子,却从师傅们的讲述里知道,林主任在车间里还偷偷教工人看图纸,把精密测量的窍门编成顺口溜,就怕手艺断了代。

“1975年,我接手了坦克发动机项目。”林建军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自豪,“那会儿进口设备卡脖子,图纸不全,参数模糊,有人说‘算了,等国外援助吧’。可我们不服!郑师傅带着徒弟手工锻造曲轴,小马他们熬夜算齿轮参数,我守在试车台旁,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咱们自己造的发动机,功率比设计值还高10%!”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张厂长激动地站起来,用力鼓掌,手掌都拍红了。

“有人问我,搞技术苦不苦?”林建军看着台下的年轻人,眼神温和却坚定,“苦!冬天在露天调试设备,手冻得像萝卜;夏天守着高温炉,衣服能拧出水。可咱工人不怕苦,就怕没活儿干,怕技术跟不上,怕国家需要的时候,咱拿不出像样的东西!”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这几年,改革开放了,有人说‘搞技术不如倒腾买卖’。可我不这么认为!你们看,林卫国他们在清华搞半导体,小马他们在厂里搞数控改造,阎解成在车间带徒弟……这就是传承!国家要强大,不能只靠引进,得靠自己造,靠一代又一代人把技术攥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