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别洛夫认可时响起,带着显着的奖励提示:
【“技术交锋”圆满完成,获苏联专家公开认可,提升“国际技术声望”,奖励“苏联重型机床设计图(未公开版)”——含1958年款16米龙门铣床全套图纸,对重型机械制造有重大参考价值。】
交流结束后,别洛夫特意邀请林建军共进晚餐,席间聊起了苏联的机床制造技术。当林建军提到“希望提升大型龙门铣床的加工精度”时,别洛夫沉吟片刻,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这是我整理的机床导轨磨削经验,或许对你有帮助。你们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基础工业还需要时间积累,加油,同志。”
送别专家时,天色已黑。老张感慨道:“今天要是没有你,咱们厂可就丢大人了!你这俄语,啥时候学得这么好?”
“以前自学过一点,”林建军笑了笑,没提系统奖励的“俄语速成包”,“主要是平时研究苏联文献多了,慢慢就会了。”他手里的笔记本沉甸甸的,里面不仅有别洛夫的经验,还有系统奖励的机床设计图——这才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消息传回四合院时,阎埠贵正对着煤油灯研究一本旧机床手册,听说林建军用俄语怼服了苏联专家,算盘打得噼啪响:“这可是露脸的大事!建军现在是真有本事了,连洋专家都佩服!”他立刻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都给我记着,以后跟林科长学技术,别总想着投机取巧!”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中院时听到阎埠贵的话,脚步顿了顿。他现在也在学俄语,想看懂进口汽车的说明书,只是总记不住单词。“看来得找师傅请教请教。”他心里琢磨着,加快了脚步——林建军能做到的,他相信自己只要肯学,也能做到。
秦淮茹在院里给贾张氏煎药,药味苦涩难闻。听到邻居们的议论,她只是默默地搅动药勺,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林建军的世界,早已是她望尘莫及的高度,那个曾经和她在一个院里住过的年轻人,如今却能和外国专家平等对话,这种差距让她既羡慕又失落。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整理资料时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技术交锋”事件产生多重效应:
?\t工厂层面:获“中苏技术合作示范单位”称号,争取到10台苏联二手精密机床的调拨名额,设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
?\t个人层面:林建军的“技术权威”扩展至国际领域,被市工业局列为“重点技术人才”,获赴苏联考察的推荐资格(需审核);
?\t隐性价值:苏联专家的认可为后续“军工技术引进”铺路,系统判定“国际合作潜力”解锁,奖励“俄语工业术语库”。】
深夜,林建军在灯下研究那套龙门铣床设计图,苏岚端来一杯热茶:“今天托儿所的老师说,卫国在班上跟小朋友说‘爸爸会说外国话,还会造厉害的机器’,可骄傲了。”
林建军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窗外的月光:“等这批机床图纸消化完,咱们厂就能自己生产重型龙门铣床了,到时候造坦克、造轮船,都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标注着改良点——别洛夫说得对,基础工业需要积累,但他有系统帮忙,或许能让这个过程快一点,再快一点。
车间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悠长而深远。林建军知道,今天的技术交锋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更多的质疑。但他不怕——手里的图纸,脑中的知识,还有身边支持他的家人,就是他最坚实的底气。
四合院里的灯大多已经熄灭,只有林建军家的窗还亮着,灯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投下一个专注的身影。这个身影不大,却像一颗坚韧的种子,在时代的土壤里深深扎根,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准备在不久的将来,长成支撑国家工业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