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提示音在脱粒机试机成功时响起:
【“脱粒机改造”完成,脱净率从75%提升至96%,籽粒破损率从20%降至5%,单机日处理量从5亩提升至12亩,触发“技术推广”效应——周边七个生产队前来取经,阎埠贵因“技术传递”获公社奖励的“劳动模范”奖状。】
试机那天,全队人都围在打谷场。当金黄的玉米粒从清选口涌出来,秸秆被梳得干干净净时,队长激动得把草帽往天上扔:“神了!这比新机器还管用!林科长,你这是给咱队增了仓啊!”
秦淮茹抱着棒梗来看热闹,见脱粒机边的妇女们正用新脱的玉米粒串帘子,棒梗指着金黄的籽粒喊“要吃爆米花”。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粮票,这是她这个月挣的满工分,够换两斤新玉米,心里盘算着晚上给孩子煮玉米粥。路过林建军家门口时,她脚步没停——自从靠自己挣工分后,她再没上门求过东西,这种踏实比什么都重要。
贾张氏趴在院墙上,看着生产队的人推着满车玉米粒回来,嘴里又开始骂:“有啥了不起!不就是改个破机器吗?有本事给我送两斤爆米花!”骂到一半,被秦淮茹冷冷地打断:“妈,该烧火了,棒梗等着喝粥呢。”老太太悻悻地闭了嘴,看着灶台上的野菜团子,咽了口唾沫。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铺满打谷场时响起,带着秋收的厚重感:
【“脱粒机改造”产生连锁效益:
?\t农业层面:全县推广改造技术后,秋收粮食损耗减少200万斤,相当于新建两座小型粮仓,公社给轧钢厂送了“工业助农,颗粒归仓”的锦旗;
?\t工厂层面:林建军的“工农技术结合”案例被上报,获“省级技术革新能手”提名,厂里给他的工作室添置了新的砂轮机;
?\t四合院层面:阎埠贵把“劳动模范”奖状端正地贴在堂屋,见人就说是“跟林科长学技术的好处”;傻柱将脱粒机间隙调节原理应用到汽修,解决了变速箱异响的难题;秦淮茹用新玉米给棒梗做了玉米饼,母子俩吃得香甜;贾张氏的抱怨因无人理会彻底沦为背景音;
?\t家庭层面:阎埠贵送来的两斤新玉米面被苏岚做成窝窝头,林卫国拿着窝窝头在院里跑,喊着“这是爸爸修机器换来的”,笑声清脆。】
傍晚,林建军坐在院里的石凳上,看着苏岚晾晒新收的玉米。夕阳把玉米粒染成金红色,像撒了一地碎金子。“今天王师傅来说,他们村也学着改了脱粒机,”苏岚翻着玉米摊,“村长特意托他带了袋新花生,说谢谢你们这些搞技术的,让今年的收成保住了。”
林建军拿起一粒玉米,饱满得能映出人影。“这都是应该的,”他看着远处打谷场的灯光,那里还在连夜脱粒,机器的轰鸣比往常轻快,“技术就是用来解决吃饭问题的,能让粮食少浪费点,比啥都强。”
车间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悠长而有力,和打谷场的机器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丰收的合唱。林建军知道,从播种到灌溉,从脱粒到储存,技术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工业和农业连在一起,把工厂和田野连在一起。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阎家传来算珠声和孩子们背诵“脱粒机保养歌”的声音(阎埠贵编的),傻柱家传来砂纸打磨工具的轻响(他在保养新领的套筒扳手),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的玉米粥咕嘟作响,香气混着晚风飘了很远。
林建军抱起跑过来的林卫国,小家伙举着半块玉米窝窝头:“爸爸,甜!”
“嗯,是甜的。”林建军吻了吻儿子的额头,“以后会越来越甜的。”
夜色渐浓,脱粒机的轰鸣渐渐平息,田野里的虫鸣清晰起来。林建军知道,秋收只是一年的收尾,明年还有新的农活等着,还有新的技术难题等着攻克。但只要守住这份用技术换来的踏实,守住家人的笑脸,再难的日子也能嚼出甜味来。
这或许就是“以静制动”的真谛——不用声张,不用冲突,只用实实在在的本事,在这土地上扎下根,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