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军把麦面推回去一半:“我家够吃,这一半你们带回去,给队里的老人孩子改善伙食。”他指着车间里的施肥装置,“这是我们新做的施肥机,能省一半力气,你们要是需要,我让工人给你们做两台,不用钱,用你们的秸秆换就行。”
队长的眼泪都快下来了,连声说“好”,拉着阎埠贵就要去仓库搬秸秆,生怕林建军反悔。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双方忙碌时响起:
【“技术换物资”模式建立,工厂获得秸秆原料(可用于代食品生产),生产队获得施肥设备,实现“双赢”,宿主“工农互助”隐性声望提升,系统奖励“绿肥作物种子(高产型)”,可进一步提升肥效。】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秦淮茹正在给生产队的玉米地撒绿肥,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手里的木瓢却挥得有力。她是队里的“绿肥能手”,因为手脚麻利,被队长多记了两个工分,换了两斤玉米面,足够棒梗吃几天了。“这法子真好,不用求人也能挣到粮。”她擦了擦汗,看着绿油油的玉米苗,心里第一次有了踏实的感觉。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生产队的田地,看到以前黄瘦的玉米现在长得比人高,愣了愣。听说是林建军的法子,他嘴角忍不住往上扬——自己没看错人,跟着林建军学技术,走正道,果然没错。他现在能独立修卡车发动机了,工资涨到了32块,上个月还给老娘买了件新棉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贾张氏趴在院墙上,看着秦淮茹领回玉米面,嘴里骂骂咧咧:“狐假虎威!要不是林建军那小子,她能有粮?早该分我一半!”可她现在腿脚不利索,连院门都出不去,只能干着急,骂累了就缩回屋里,继续对着空碗发呆。
易中海的身体越来越差,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街道派来的保姆按时给他送粥,却很少说话。听说林建军帮生产队解决了肥料问题,老头浑浊的眼睛动了动,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他这辈子算计着让别人养老,却忘了最实在的还是手里的本事,就像林建军这样,走到哪都能让人尊敬。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下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绿肥技术”推广产生连锁效应:
?\t工厂:获得稳定的秸秆原料,代食品产量提升15%,工人伙食改善;
?\t农村:周边生产队玉米亩产平均提升22%,饥荒风险降低;
?\t四合院:阎埠贵因“技术信使”身份在队里受尊重,说话腰杆硬了;秦淮茹通过劳动获得粮食,求助行为基本消失;傻柱专注技术提升,与院里是非彻底切割;
?\t宿主:“技术权威”形象从工业领域扩展至农业领域,获“工农技术结合”隐性积分,为后续军工项目积累“社会声誉资本”。】
傍晚,林建军回家时,苏岚正在院子里晒绿肥种子——这是系统奖励的高产型,她打算明天送给阎埠贵,让生产队明年种。“今天王师傅来说,你们厂的代食品加了新料,吃着有点甜味了。”苏岚的脸上带着笑意,“他还说,这都是托你的福,能把秸秆变粮食,变肥料,真是能耐。”
林建军抱起林卫国,小家伙正拿着个小铲子在地上挖来挖去,模仿大人种地。“这都是应该的,”他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心里一片温暖,“技术不分工业农业,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技术。农民兄弟多打粮,咱们的日子才能真的安稳。”
车间的方向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夹杂着农民们的笑声,像是一首和谐的歌。林建军知道,这只是开始,国家的恢复需要时间,农业和工业的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技术,有肯干的人,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四合院的灯次第亮起,比往常亮堂了不少。阎家传来算盘声和孩子们的读书声,傻柱家的烟囱冒出笔直的烟,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连易中海家的窗纸上,也透着点温暖的光。林建军看着这一切,心里清楚,技术不仅能改变生产,更能悄悄改变人心,让混乱的秩序变得有序,让艰难的日子透出希望。
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握紧手里的工具,在技术的道路上稳稳地走下去,为自己,为家人,也为这个正在慢慢好起来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