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137章 林建军的“技术传承”

第137章 林建军的“技术传承”(1 / 2)

1959年深秋的轧钢厂,车间里弥漫着机油与金属的混合气味。林建军站在“箱式电阻炉”前,看着炉膛里通红的铬钼合金钢坯,温度计显示“860c”,正卡在最佳淬火温度的节点上。他身边的三个年轻徒弟,屏住呼吸盯着他的动作,手里的记录本攥得发白——这是他们第一次观摩“高强度螺栓”的热处理全过程,机会难得。

“记住,”林建军的声音在车间噪音里格外清晰,戴着隔热手套的手稳如磐石,“铬钼钢的脾气特殊,升温要慢(50c\/小时),保温要足(4小时),降温更得讲究——先空冷到300c,再水淬,最后200c回火,少一步,硬度就差之千里。”

他按下淬火池的按钮,通红的钢坯“滋啦”一声浸入水中,白雾腾起,瞬间模糊了镜片。大徒弟赵小刚赶紧记录数据:“11月3日,860c保温4小时,空冷至300c,水淬介质20c,回火200cx2小时……”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淬火声中响起,带着任务启动的清晰:

【检测到宿主启动“技术传承”计划,符合第三阶段“储备技术人才”核心目标,触发“师徒传承”任务,奖励“金属热处理操作规范图解”(含常见错误案例)、“精密测量工具使用手册”,提升徒弟学习效率30%。】

【传承要点:不仅传授技术参数,更需培养“数据思维”(每次操作必记录)、“风险意识”(预判材料缺陷)、“实事求是”(不隐瞒失败案例),构建可持续的技术梯队。】

林建军关掉淬火池的阀门,指着刚取出的螺栓样品:“现在测硬度。”赵小刚立刻拿起洛氏硬度计,压头落在样品表面,表盘指针稳定在“58hRc”——这比军工标准还高出3个单位,三个徒弟忍不住低呼出声。

“别高兴太早。”林建军拿起另一个样品,上面有一道细微的裂纹,“这是昨天的失败品,因为升温速度快了5c\/小时,导致内部应力集中。技术这东西,差一点都不行,你们的记录本上,必须写清‘失败原因’,比成功案例更重要。”

他翻开自己的“试验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三年来的操作数据,红笔标注的失败案例占了近一半:“1957年6月12日,回火温度过高,硬度降至45hRc,报废螺栓200个——教训:热电偶需提前校准。”

赵小刚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红笔记录,突然明白师傅常说的“技术是试出来的”是什么意思。他以前总觉得失败是丢人的事,现在才知道,不敢面对失败,永远成不了好技术员。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徒弟们抄写日志时响起:

【“失败案例教学”触发“认知升级”,徒弟“数据严谨性”提升40%,“试错勇气”增强,为后续独立操作奠定心理基础。】

林建军的技术传承,不止在车间。每周三晚上,他会把徒弟们叫到家里,在煤油灯下讲解系统奖励的“精密测量手册”。苏岚会端来掺着红薯干的玉米粥,笑着说:“你们师傅啊,以前在朝鲜修炮管,就爱琢磨这些,笔记记了三大本。”

手册上的“百分表使用技巧”被林建军标了重点:“测同轴度时,工件转速不能超过30r\/,否则指针抖动会产生0.01误差——军工零件,这0.01就是合格与报废的区别。”他拿出自己改装的“测量辅助架”,用工厂废料做的,却能把误差控制在0.005以内。

二徒弟李建国摸着辅助架,眼睛发亮:“师傅,这玩意儿比厂里的精密多了,您是咋想到的?”

“被逼出来的。”林建军笑了,“以前在朝鲜,设备落后,测炮管膛线只能土法上马,这辅助架的原型,是用炮弹壳做的。”他翻开当年的战地笔记,上面画着简陋的草图,旁边标着“误差≤0.02”,字迹被雨水洇过,却依然清晰。

徒弟们看着泛黄的笔记,突然沉默了。他们终于明白,师傅的技术不是凭空来的,是在硝烟里、在废钢堆里,一点点磨出来的。

【叮!】

【“实战经验分享”强化师徒信任,徒弟对宿主的“技术崇拜”转化为“传承自觉”,主动延长学习时间(每天多练2小时),技能掌握速度加快。】

工厂的“技术比武”中,林建军的徒弟们一鸣惊人。赵小刚用师傅教的“阶梯式渗碳法”处理的齿轮,耐磨性超过老技术员;李建国测量的“导弹钢管壁厚”,误差全在0.01以内,连军代表都竖起大拇指。

厂长刘建国在表彰大会上,特意把林建军请到台上:“建军同志不仅自己技术过硬,更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这种‘传帮带’的精神,值得全厂学习!”他当场宣布,给三个徒弟转正,工资上浮一级。